十月十九日,長春城外的炎黃軍去而複返,以兩個師兵力向馬仁傑所部發動突然襲擊。長春外城區先後三次被突破,第一軍將士在馬仁傑指揮下苦戰良久方才擊退炎黃軍。
眼見長春形勢岌岌可危,李大同留下第二軍駐守鬆北鎮協助哈爾濱防務,同時自己親率鎮北軍第三軍南下增援。兩軍在公主嶺地區展開了持續數日的激戰,炎黃軍高昂的士氣和奮不顧身的自殺衝鋒令鎮北軍士兵倍感錯愕。李大同最終借助優勢兵力以鉗擊戰術將炎黃軍逐退,並乘勝追擊拿下四平城。
考慮到前麵已是互助會的奉天墾荒區的地界,鎮北軍停止了追擊行動。兵敗之後的炎黃軍也沒有進入奉天墾荒區,這支部隊兵分兩路,一路沿彰武、阜新一線退回錦州大本營,另一路折向西北進入內蒙古科爾沁附近,顯然仍有圖謀長春之意。
十月下旬的時候,駐守長春的馬仁傑派出一個團兵力,在武裝直升機和裝甲車掩護下向駐守科爾沁的炎黃軍發動進攻。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戰鬥竟然以鎮北軍的大敗而收場。公主嶺大戰後,徐慶邦聯係了內蒙地區活動的多支地方武裝,許以厚利結為盟友。這些蒙漢混編的民間武裝熟悉地形,打起仗來也有一股子狠勁,三下五除二就把鎮北軍的那個團打得稀裏嘩啦。
在薛世傑的建議下,返回哈爾濱的李大同以奧列格等露西亞降將為核心組建了參謀顧問團,並將這些高級軍官派往長春協助馬仁傑對抗炎黃軍。李大同還考慮過征用露西亞降兵參與對炎黃軍的軍事行動,但被馬仁傑和胡潛等心腹將領勸止。
哈爾濱之戰中投降的一萬六千名露西亞士卒,最終被劃撥給薛世傑,新任的哈爾濱市市長給這批戰俘在城東找了片地,讓他們開荒墾田自謀生路,偶爾也參與城中某些急需壯勞力的大型工程項目。
十一月份第一場雪過後的某個深夜,兩名渾身是血的國防軍軍官駕車逃到四平,向駐守當地的鎮北軍哨兵求救。
根據兩名當事人陳述,他們是從救國委員會新軍總指揮部行轅派往錦州的五名特使之二。救國委員會原本打算以東北戰區特派員的名位招攬徐慶邦,以此抗衡和製約鎮北軍在關外的發展。這本來算是一招借力打力的妙棋,隻可惜所用非人,派往錦州的特使領隊為人貪婪,真把自己當成了送富貴上門的財神爺,見到徐慶邦後屢屢索要金銀好處,還對負責接待的炎黃軍女兵動手動腳。
徐慶邦也沒含糊,當場就把三位特使抓起來,剁了腦袋送到祭天台上。正在彰武考察軍務的另外兩名特使通過互助表得知消息後嚇得屁滾尿流,當即搶了一輛吉普車冒著彈雨向北衝逃。也算他們運氣好,車身連中數十槍後居然還能撐著開到四平。
李大同聞知此事後撫掌大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在薛世傑的建議下,李大同最終還是將這兩名大難不死的救國委員會特使禮送出境。
兩名特使返回廣州後,救國委員會迅速通電全國,公開譴責徐慶邦及其叛國集團悍然殺害中央特使,走向全國人民對立麵的罪惡行徑。
十二月初,另一支救國委員會特使團從海路借道丹東抵達長春。領隊的正是上次僥幸從彰武逃得性命的兩位國防軍軍官,他們給李大同帶來了救國委員會的一份新任命書,授予李大同東北戰區總指揮的新職務,同時提升他為國防軍中將,原先北方戰區總指揮一職轉由新一軍軍長苗文彬中將出任。
這是自105師師部之變後,救國委員會首次向李大同伸出示好的橄欖枝。
李大同出人意料地接了這份任命書,同時提出一份長達十五頁的清單,毫不見外地討要軍餉、武器、彈藥、被服、藥品、汽車、飛機等物資,其中軍餉一項居然是從他到任Q市之後算起,而且還是以當時的Q市駐軍人數為基礎核算。
“那些為國捐軀的兄弟,廣州總得給個說法吧?”李大同陰著臉,看著對麵唯唯諾諾的幾個特使。
“好說,好說。”為首的特使臉上堆滿了親切的笑容:“我們來的時候,完顏委員長交待過,李指揮有需要盡可以提,都可以協商解決。李指揮為了國家都能把個人恩怨放到一旁,我們當然也該展現出足夠的誠意,對不對?”
“什麼時候能拿到這些東西?”李大同的手指劃過那疊清單,他根本沒料到對方會大包大攬地一口應下。
“這些物資數額巨大,從南方運入東北,走海路風險太大,走陸路必然要經過錦州,可現在那裏是炎黃軍的控製地域……”特使皺著眉頭,猶豫著道。
“那就是說,我不解決掉徐慶邦,這些東西就不會送上門來。是這麼個意思吧?”李大同笑嗬嗬地看著那位少將軍銜的特使。
特使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可能會導致衝突甚至危及自身安全的陷阱問題,有上次在錦州發生的前車之鑒,他的外交水準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隨著露西亞人的節節敗退,國防軍奪回華北地區的控製權指日可待。這之後,西北和東北都將重新回到祖國人民的懷抱中,徐慶邦和他的爪牙們注定不會猖狂太久。李指揮深謀遠慮,論眼力論魄力都是當世第一的英雄,您應該不難看出來,這些跳梁小醜,怎麼可能抗衡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軍隊?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特使的手指落在地圖上,指點著東北三省。也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他的指尖不僅敲擊著錦州那片區域,也偶爾落在長春和哈爾濱之間。
“哈哈哈,有意思,真有意思……”李大同大笑起來,仿佛聽到了一件非常風趣的事情。
坐在下首的馬仁傑與胡潛等人,臉色變得更加陰沉。剛才特使所做的每一個動作,他們都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