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張芷言烹茶(1 / 2)

一言以蔽之的來說,茶道就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而且茶道還被譽為是道家文化的化身。

關於茶道一說起源於我國,之後傳入西方。但遺憾的是我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曾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並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

換個角度來說,我國的茶道文化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沒有儀式就不能自稱“茶道”,但也不能因為有茶就可以稱“道”。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茶道”文化似乎就顯得泛化,最終也就“道可道,非常道”了。

鑒於這一點,我國的鄰國——那個曾讓我國陷入黑暗年代的國家,一直以來致力於將茶道發揚光大,並不斷傳承成為一種本民族的文化內核。

現今所謂的“茶道”,便是指的那種茶道,也多為人所學習傳承,如張芷言學的也就是那種茶道。

彼時,隻見被稱之為潮汕爐的小火爐上爐火燒的旺盛,火焰藍絲,這是上好的炭火才有的顏色。

而烹茶用的水,聽安尤勇說也是取自合江八景之一——瀘州筆架山上的山泉水,是他專門讓人去取回來的,就隻為了能夠讓張芷言盡情綻放自己的茶道技藝,烹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茶。

不一會,放置在潮汕爐上的玉書碨中的山泉水已經漸漸翻滾,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淡淡的水霧也扶搖直上消失在空氣直之中。

其實燒水本來可以不用這麼麻煩,無論是酒精爐還是玻璃水壺,又或是電熱水壺都是可以用來燒水的,但在茶道之中,非常講究的是“活水還須活火烹”,意指要用旺火來煮沸玉書碨中的山泉水,這樣才能烹出最完美的茶來。

而酒精爐和電熱水壺雖然也可以將水燒沸,卻少了些味道,也就是俗稱的煙火氣。

就在潮汕爐燒水的時候,張芷言用茶匙在茶罐中取出適量的茶葉放到茶盤中,然後端給眾人意義品鑒,並將茶葉的來曆仔細介紹給眾人聽,待到眾人都看過和品鑒過後,她並沒有將茶葉放入紫砂壺中,而是放到一邊,然後端起玉書碨用沸騰的山泉水來澆灌空的紫砂壺,說之為“溫壺”,也叫“淋壺”,是為了清洗茶壺內外,使得茶壺內外皆熱,以便於茶香的發揮和保留。

溫壺後,張芷言這才用茶匙將茶葉撥入紫砂壺內,動作優雅輕微,淨顯風韻,這在專業中也有個名堂,叫“做烏龍入宮”。

之後她又將玉書碨中的山泉水倒入紫砂壺,當水漫壺口時才停頓下來,然後拈出兩指夾起壺蓋拂去壺中的茶沫兒,再用沸水衝去壺頂的茶沫兒,讓人看得賞心悅目,而這就叫做“春風拂麵”。

就在此時,林熙沒有去欣賞張芷言賞心悅目的技藝,反而抽了抽鼻子,隻覺得空氣中有清香傳來,且味道漸濃,洋溢在整個靜室之中。

那是茶香味兒,且是林熙從沒有聞過的茶香,可謂是虛無縹緲,不可捉摸。正當他以為茶已經烹好可以喝時,卻不想張芷言竟將茶壺中的水都倒出去,謂之“洗茶”,目的是為了洗去茶葉表麵的浮塵,讓林熙等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