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二十四歲的中央秘書長(2 / 3)

“1929年小平同誌要調往廣西以前,我準備接他的工作,因此也參加一些政治局在熊老板那個機關的會議,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這時接觸就多了。政治局開會,由總書記向忠發主持。會議的內容都是事先定好的,都是討論專門的問題。如工人運動,國際形勢,國內形勢,經濟問題,全國和局部地區的形勢,策略,對策,方針,工作方法和鬥爭方法等等,都是大的問題。每次討論的問題都由主管這一工作的負責同誌作中心發言,其他同誌圍繞中心發言談看法、意見和不同意見。發言不能時間太長,不能長篇大論。向忠發有時也很能發揮一通,但沒有水平。發言最多的是周恩來,他了解的問題多,管的工作多,準備又充分,還常常寫好發言提綱,特別是關於蘇區的工作和軍事工作,他發言最多。小平同誌是秘書長,負責記錄(有時也請別人記錄),但他也發言,因為秘書長有權發言,也有權提出問題。因為秘書長要負責處理政治局會議決定的工作,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責任很大。秘書長知道的事情多,處理的事情多,所以他的工作直接牽涉到中央的安危。小平同誌的特點是發言不多,但發言和提問都很有分量,他雖然沉默寡言,但說的話深入淺出,容易懂。有些人很能說,但常常說得不知所以然。會議以後,秘書長還要負責起草一些文件、文件的一切處理過程都由秘書長負責。秘書長還要負責管中央機關的秘書處的工作,可以說,秘書長不但管的事多,而且責任很大。

“我們開完政治局會,有時在熊老板家吃飯。朱端綬做的一種雞湯煲牛肉我們最愛吃。吃飯的時候大家總是又說又笑。小平同誌也愛說笑,而且詼諧得很。我對小平同誌印象很深,他是非常鎮靜的,非常謹慎的,而且可親得很。”

我請黃老介紹一下秘書處的組成和工作。

黃老說:“秘書處下屬五個科:文書科、內交科、外交科、會計科和翻譯科。

“文書科科長是張唯一,工作人員有張越霞、張紀恩等人。這個科要負責刻蠟板、油印、收發文件,分發文件、藥水密寫。這些工作都是分頭去做的,而且都是非常秘密的。中央的文件和會議記錄,一式三份,一份中央保存,一份送蘇聯的共產國際,一份由特科送到鄉下保存。據說鄉下的這一部分沒有損失,解放後都拿到了。有的機關被破壞了,外國巡捕房搜去文件存了檔,解放後我們又從巡捕房找了回來。保存文件是很不容易的。文書科還有一個中央負責同誌看文件的地方,文件一到,秘書長總要先去看。

“內交科是顧玉良當主任。工作人員有張寶泉、張人亞等。主要工作是把文件送到各處、各單位,還要送一些通知和情報,任務很重。我們常常利用一些夫人來做這個工作,隻要鎮定的,大膽心細的,能察言觀色和處理突然問題的女同誌,都可以做。負責幹部的夫人們都當過內交。

“外交科歸吳德峰管,就是解放後當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那個吳老。外交的工作就是負責上海中央與順直、滿洲、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的聯係。主要分為南方線、北方線和長江線三條路線。各線再分支線,建立一個全國的交通網溝通上海的中央和地方。文件、鈔票和幹部、來往人員都需要交通迎來送往。我們在各地都設有交通站,名義上是開店、開旅館、開商店,來往的交通員可以住在裏麵。蘇區周圍就建了許多商店的交通站,以便以采購的名義去接頭。搞交通工作的同誌都要經過挑選,要非常堅定的人,要用各種手段,要非常鎮定。

“搞內外交通,看來是平平常常的工作,但很艱苦,技術性高,責任性很大。每個人都要動腦子想辦法。文件可以藏在書本裏、棉被裏、熱水瓶裏。有的微形照片還可以放在鋼筆裏。其他東西可以放在點心、布匹裏。蘇區送來的經費,有錢票,也有黃金和金銀手飾,怎麼送?敵人要搜查,就放在扁擔的竹筒裏,有的買條魚放在魚肚子裏。總之要想很多辦法。

“會計科就是熊老板一個人,他住的那個地方最保密也最安全,隻有政治局同意的人才能去,他的那個機關由秘書長直接管理。熊老板負責管理黨的經費,政治局決定後由熊老板去發送,政治局派人檢查財務的支出情況。中央蘇區送來的黃金、手飾都要去兌換,錢票也要兌換,可是又不能拿到一般銀行去兌換,怕暴露。於是就利用章乃器的關係。章乃器那時是上海的浙江實業銀行的副董事長,他與陳雲同誌關係很好,但不知道我們是共產黨。陳雲同誌和我找他去玩,順便叫他幫忙換點銀票,他還很高興,因為銀行可以拿點手續費。

“翻譯科編製在秘書處,但實際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領導。劉少文是俄文翻譯,徐冰是德文翻譯,浦化人是英文翻譯,還有一個法文翻譯。劉少文主要是保持和蘇聯人的聯係。”

劉少文解放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情報部部長,徐冰解放後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浦化人戰爭年代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和第二野戰軍擔任高級顧問。外交科主任吳德峰擔任過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內交科主任顧玉良擔任過上海市的領導工作。黃介然老人已是九十一歲高齡,但還常常參加全國工商聯的各項活動,實為可敬。1952年他參加亞太地區和平會議時,在中南海懷仁堂還見過我的父親一麵,不過這也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1990年2月,我在上海看望了另一位革命老人張紀恩。他生於1907年,1925年參加革命,1928年到黨的中央機關工作。他和黃介然一樣,都曾在上海法科大學念書兼作學運工作,該校的校長是沈鈞儒先生。黨中央遷上海後,張紀恩開始在永安裏135號一個中央機關工作,後來轉到五馬路的清河坊坐機關,機關的樓下是一個雜貨鋪,賣香煙、肥皂、洋火等什物。

張老告訴我:“這個鋪子原來是鄧小平開的。那時候我們開很多的鋪子作掩護。我這個樓上原來是政治局委員李維漢住的,李調到江蘇省委當書記後,就不能住在中央的機關裏麵了,而要搬到滬西區江蘇省委的地方去,我們夫婦就調到這裏來了。在我這個機關,開了好幾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向忠發、周恩來、瞿秋白都來開過會,會上討論的是浙江問題和雲南問題。我們還接待過許多來往的人。周恩來最注意秘密工作,提倡女同誌梳髻子,穿繡花鞋,住機關要兩夫婦,不要革命腔。我這個機關屬於秘書處管。我曾經在文書科工作過。”

據張老介紹,在黨的組織方麵,中央有一個直屬支部,支部書記是鄧穎超。直支的支委叫幹事,大約有五、六個幹事,其中一個就是惲代英,他曾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五大中央委員,參加過南昌起義,1928年擔任中央宣傳部秘書長,1931年在南京被國民黨殺害。還有一個是張國燾的弟弟,1930年在江西犧牲。支部下麵還有分幹,幾個人組成一個分幹,相當於現在的支部。以分幹為單位過黨員的組織生活。直支的主要任務是秘密工作和保密工作,還負責黨員的思想工作,組織黨員過組織生活。直支還辦有刊物,都是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周恩來、瞿秋白都在上麵發表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