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這一定義,駁回了紐約州禁演影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要求,批準放辦這部影片,理由是:禁止意識形態上或主題上的淫欏是不符合憲法的氣隨後,在1964年圍繞法國影片《情侶們》的上映,和1966年圍繞《範尼希爾》一書的出版,最高法院又一再修正了關於淫穢色情的定義。由於這個定義實在難下,最高法院將解釋權下放到州法院,有些州法院又將其下故到地方法院,允許其根據各自的標準下定義。由此可見,注重法製的國家與不重法製的國家相比,辦起事來要複雜困難得多。
1970年,美國國會任命了一個全國專門委員會調查淫穢色情品問題,他們提出的報告今議員們大吃一驚。該報告發現,接觸淫穢色情品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大體上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拫害,淫穢色情出版物與性犯罪、性過失沒有必然聯係。一個雄辯的事實是:沒有一個社會因淫穢色錆品泛濫而導致犯罪率升高;也沒有一個政府因淫穢色情品的泛濫而垮台。對此的解釋可以追溯到金西調查。金西調查早已發現,性幻想在社會地位低下和少受教育的男性的性行為中,僅占很小的份量;由於多數性犯罪者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所以缺少性幻想;而對淫穢色情品的強烈反應是與幻想聯係在一起的;因此淫穢色情品不是他們性犯罪中的直接因素。鑒於85的成年男子和70%的成年女子曾或多或少地接蝕過淫穢色情品,而且無論法律如何禁止,大多數美國成人還是會接觸到這些出版物,不如減少控製,放寬政策。這個專門委員會的最終建議是:取消各種對成年人接觖使用淫穢色情品的限製和禁令;廢除所有適用於成年人的反淫穢色情的法律。
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最廣為人知的是丹麥試驗。丹麥在1967年和1969年分兩步放開了淫穢色情文學和視覺產品的市場。丹麥試驗的兩個主要結果是:第一,合法化以後,淫穢色情品的製售經過一個痺暫的窩潮之後急劇下降,大多數公民對淫欏色情品產生了厭惡感。一項對大量觀看淫穢色情品的後果的研究表明:被試者的性行為並未發生變化,雖然最初他們對性想得多些。但不久他們的性幻想又降到了觀看前的水平。試驗表明,觀看淫穢色精品產生了一種穩定地降低對淫穢色情品的興趣的效果,不斷接觸此類材料的結果使人感到饜足和無聊。他們的欲望完全滿足了,發膩了。第二,犯罪率下降。1967年的犯罪率比上年下降了1968年又下降了10;到1969年淫穢色情品沏底解禁後犯罪率下降了31。其中猥褻兒童罪下降了80;露陰癖的犯罪率和報案率下降;觀淫癖隻剩下很小的比例;暴力侮辱婦女的犯罪包括強奸和猥褻也大幅度下降了幾在淫穢色情品合法化後的10年中,任何種類的性犯罪均無增長。在英國、荷蘭、西德和瑞典等國家,放寬控製淫穢色情品、同性戀和流產的法律努力獲得了成功。從60年代到70年代,大多數西方國家都經曆了從法律上的道德主義到更自由的法律製度的轉變。
巨前,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有三種基本理論:第一種是模仿論,即人們會模仿在淫穢色情品中看到的行為;第二帥是宣泄論,即觀看淫穢色情品會使鬱積的性欲得到宣泄,這一宣泄會降低性衝動,使些男人的反社會行為減少。據統計,西方的性犯罪率到60年代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到了60年代下降得相當快,而這正是許多西方國家對淫穢色情品放寬政策的年代;第三種理論是無關論,認為淫穢色情品並不會產生刺激或降低性行為的效果。在淫穢色情出版物問題上,女權主義各理論流派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辯論與極不相同的立場,圍繞這一問題上的論爭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婦女運動中占據了非常顯著的地位。婦女運動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而是從性別主義和仇女主義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的。
在英國,女權主義者在禁止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激進女權主義者總的來說是反對淫穢色情品的,主張應當禁止淫穢色情品的生產和消費;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則與此什鋒相對,地們認為,檢査製度的危險性超過了淫穢色情品的危險性。前者對後者的反駁是:檢查製度並不是僅僅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存在,檢査製度總是存在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檢查著各種出版物,檢查和禁止淫穢色情品並不會對檢查製度起到過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兩種立場出於不同的原則,強調不同的方麵:反對禁止淫穢色情品的人們更強調言論自由的原則;而主張禁止淫穢色情品的人則認為,淫穢色情品的製售是對婦女暴力的合法化。因此又有人將女權主義在淫穢色情品上的兩種立場概括為反淫穢色情立場和反檢查製度立場。
也有人把女權主義者在淫穢色情品上的態度按國家區分:在英國和澳大利亞,主張采取禁止和反對淫穢色情品的觀點占上風;而在美國,更多的女權主義者為言論自由辯護,警惕檢查製度的危險。在美國,國會和法庭上展開了如何對待淫穢色情出版物的辯論,人們分為讚成和反對製裁淫穢出版物的兩派,反對製裁淫穢出版物的一派要求對方解釋其立場的政治、法律與哲學依據。
在70年代,對淫穢色情品持反對立場這一派的女權主義組織曾動員誚費者抵製淫穢出版物,在製裁淫穢出版物方麵十分活躍。她們的主要觀點是,在色情淫穢品的製作與消費過程中,女性成為男性所消費的商品,她們是被統冶、被利用、波羞辱的。反對淫穢色情品的女權主義者認為,淫穢隻是一個道德概念,而淫穢品卻是一個政冶實踐,是一種同時涉及有權者與無權者的政治實踐。但是,即使在這一派內部,關於淫穢色情品問題究竟有多麼重要以及它對於婦女的受壓迫是因還是果,還是有著不少的爭論。有些人認為,淫穢色情品是男人針對女人的暴力行為的直接原因,但不少人認為這種觀點說服力不夠強;大多數人讚同這樣的觀點,即淫穢色情品的製售是影響男人對女人態度的間接原因。
持這一立場的女權主義者非常強調有暴力肉容的淫穢品,因此,詞之外。她們又創造出―詞,專指有暴力內容的淫穢品;還有人認為,不管淫穢品中是否有暴力內容,它本身就是針對婦女的一種暴力。另一方麵,她們也提請公眾管惕那些不包含淫穢內容的純暴力內容,她們提出,美國的電影定級製度忽略了釙對婦女的非性暴力內容。有不少暴力內容由於沒有被定方淫穢而得以大行其道。
這一派女權主義者指出。淫穢色情出版物已成為數以10億美元計的產業,而且得到了公眾的尊重和職業威望。她們討論了淫穢出版物對女性的影響,研究了大眾傳媒中的性暴力及其對汁對婦女的暴力的間接影響。她們的研究設立了一個因果模式,認為文化因素與個人變量的交互作用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她們認為,在傳媒中,廣告商們總是要有意無意地把受虐婦女描繪為自願受虐。有人用12幅印刷廣告和一項電視廣告為例,做了一次電話訪談式調查。調查表明,廣告商完全意識到了廣告中對婦女暴力的含義,但認為這樣做不過是出於幽默感。不少女性也認為,傳媒中包含的侮辱婦女的性質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她們認為,這說明婦女在社會教化過程中已經對視自身為受害者習以為常。
在1986年,反對生產和出售淫穢出版物的運動使兩個極端不同的群體搞在了一起,他們就是激進女權主義和福音派教會。但是,這兩群人攻擊淫穢出版物的原因和策咯卻有著顯著的不同。激逬女權主義認為,淫穢出版物是男人係統壓製女人的作法,它暗示女性在內心深處暗自從性虐待中得到享受。他們尋找證據以證明淫穢出版物與針對婦女的暴力之間有因果關係,他們支持臣淫穢出版物的立法。理由是淫穢出版物侵犯婦女的公民權,但是他們爭取立法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福音派教會比起女權主義者在影響立法機構方麵更為成功。他們也從實證研究中尋找證據,證明淫穢出版物傷害了家庭。他們成功地促使立法機構對淫穢出版物實行檢查製度,把《花花公子》一類雜誌從公眾能方便得到的書店和圖書館清除出去。
在英國,由劭特和理查德森發起的反淫穢色情運動己經持續數年之久,運動的目標是促進立法程序,將以盈利為目的出版女性低級下流形象的行為規定為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婦女反暴力困體認為她們的立場還不夠激進,主張將淫穢色情品的製售規定為刑事犯罪。在澳大利亞,婦女反暴力剝削組織也掀起了反對淫穢色情品的運動。
在禁止淫穢色情品一派中最為出名的人物是美國女權主義者麥金農和德沃金。她們反對淫穢色情品的主要理由是,淫穢色情品的主調是男性統治女性。西方把淫穢色情品分為硬核與軟核兩類。在所謂硬核淫穢色情品中,女人被捆綁,祓鞭打,被折磨,被羞辱,被殺害;而在聽謂軟核淫穢色情品當中,女人則是被攫取,被使用。德沃金指出:性別關係是一個簡單的非曆史的形式,即男人壓迫女人。這種壓迫的機製就是異性戀的性交。她提出,淫穢出版物侵犯了婦女的公民權;她主張,應當允許單個婦女對因淫穢出版物而造成的損失起訴,成立這一新的罪名。她指出,古希臘的96:皿這一字根的原意是最下流的妓女;而淫穢出版物中的女性形象就是把女人等同於妓女。她進一步指出,淫穢出版物是一種暴力形式,它喚醒了男性內心深處的死的本能,並將其指向女性。即使有些淫穢出版物本身並沒有直接描寫暴力,但它們的人物形象的背後的意識形態,仍然是男性世界觀念的暴力表述。她稱之為男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