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人性之二(2 / 2)

印度克裏希那穆提指出:“對欲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製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物質生活與精神存在,同樣一切愛心、貪心、渴望、欲求、激情、痛苦、刺激、辛酸、懷念、嗜好、愛慕等等客入的觀念皆隨欲望而來,才決定了人性獨立的超越自然動物性的客觀人格存在。

在欲望追求物質生活時,人可以適度追求物質利益,但是在物質生活有所滿足之後,精神存在就是人類的必需,人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否則純粹的物質欲望必然產生腐敗,貪得無厭的物質追求,與勢利小人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呢?人生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呢?

因此,人對人格要盡其所能地深入了解,找到人性的弱點,對症施治,而非無限地限製人格。這便是孔子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目的。人性其實真實存在於客觀精神之中,伴隨著欲望來決定意誌的價值取向。通俗地說,當你睜開雙眼,或緊閉雙眼時,你意識中的意圖才是你為人的真正本性,這些帶有愛心、貪心、渴望、欲求、激情、痛苦、刺激、辛酸、懷念、嗜好、愛慕等等客入的欲望,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尼采說:“我們越能用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事物,我們對此事物的''概念’,我們的''客觀性’就越完整。”由此可見客入的精神在主導人的行為時越冷靜越好,也可以說人越理性越好,越多看幾眼越好,因此,客觀人性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精神基礎的優劣和善惡。也就是說主觀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打動人,主觀的道德教條更能深入人心,反倒是客入的欲望更真實,嚴酷地展現在麵前,反而不容易讓人接受,但是這卻是人性的本色,因此自認高尚的人便刻意打壓和摧毀的客入的真理,打擊精神存在!

說白了打壓和摧毀的客入的理性,打擊精神存在隻是為了讓人人去貪婪,成就勢利小人和行屍走肉,以便於更好的統治。所以古代王朝越是追求物質富饒就越腐敗,而無法形成法治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中原王朝沒有精神信仰。

在哲學界有一個基本的事實被人歪曲著理解,就是關於物質是第一性,精神處於第二性的唯物狀態下,精神是處於什麼狀態?是依附於物質之上處於萎縮狀態,還是依賴物質而保持飽滿的亢奮狀態。同樣道理,反過來精神是第一性,物質處於第二性的唯心狀態下,物質是處於什麼狀態?是依附於精神處於萎縮狀態,還是依賴精神保持飽滿的亢奮狀態,這是哲學界一直規避的問題。原因是哲學家們一直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作為對立的兩條鬥爭路線來研究,所以在推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時,雙方都采取規避矛盾的方式來闡述各自的道理,卻忽略關鍵的問題所在。

哲學界普遍的關注是當物質是第一性時,所有的眼睛緊盯著物質的強弱,而精神是第一性時,又是所有的眼睛緊緊盯著精神的強弱,卻忽略被轉化為第二性的物質或精神,在次要的條件下,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人們往往關注“絕對精神”下的唯心世界,以及“絕對物質”的唯物主義天空,卻忽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其實都是物質基礎與意識形態共同組成的世界,並沒有誰在前誰在後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唯物論與唯心論合二為一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因此,既要物質豐富,也要精神滿足。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5168946.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