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必須要有信仰,讓精神與靈魂有方向,讓變化有規律,才能事事通達,安居樂業,做到不越法理,不違章程,不遺餘力地去做事情,這才是人生之道。不能具備“神靈存在”的觀念,又怎能守規矩,知方圓呢?
3、神父、和尚、阿·訇、道士的財富應當受到限製
以財富公益性原則,神父、和尚、阿·訇、道士的財富應當受到監督管理,私營的寺廟、道觀、教堂經濟更應該加以控製。原因是寺廟、道觀、教堂是傳續不斷的社會單元,與國家之中的家庭單元對比是反比現象。即單元家庭可以消亡,而單元寺廟卻可以長期存在。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世代承繼的經濟實體如果不加限製,必然帶來財富巨量增長的後果,而家庭的擴張並不能引發財富的過度集中,這是由於家庭成員會分化成不同的單元家庭,而寺廟、道觀、教堂則不存在單元分化現象,如果寺廟、道觀、教堂無序地從信徒手中接受財富而不加控製,勢必有悖社會發展的公益性原則。
因此,明智的政府都會采取限製寺廟、道觀、教堂無序擴張,與擁有大量財富的措施,即便是封建王朝也會嚴厲控製神父、和尚、阿·訇、道士的財富無序增長。
因為神父、和尚、阿·訇、道士無止境地攫取財富是非常沒有道理的,有悖公平公正的原則。所以寺廟、道觀、教堂無論以任何形式獲得的財富都應該記錄在案,有專職工作人員來操作,並且要設立第三方監督管理委員會,以確保除保證寺廟、道觀、教堂正常運行的資金之外,其餘部分全部上繳國庫,這一條例應該明確地寫入宗教法中。
4、放棄一種信仰是痛苦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流血犧牲才能迎來另一片思想的天空。
放棄一種信仰一定很痛苦,需要承受巨大代價才能擺脫固有的信仰被逼出精神的世界,甚至是流血犧牲才能換來精神解脫,但是你如果想複辟一種宗教,卻如同洪水猛獸一般無法抵擋。
5、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的聖言才是民眾前進的指路明燈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性的,聰明人不適宜做生意,因為聰明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反應慢,懶惰,而生意人都是勤奮的人,並且很有耐心。一個成功的商人智力並不一定高,不要以為馬雲說的話都充滿智慧,其實他的話一點哲理都沒有,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重複前人的話而已,再普通不過了,他的話之所以讓你聽得進去,隻是因為他有金錢的光環,其實他的話並沒有多太價值,也不會成為傳世經典。他隻是一個成功的商人而已,商人的智慧隻是普通人的智慧而已,商人的成功也不需要過多的智慧,商人隻需要前瞻的目光,勇敢的精神與耐心的堅守就足夠了,如果有過度的智慧反而會消耗掉他的勇氣與耐心,使他目光如鼠,而錯失商機。
商人的成功不是孤立的存在,並不簡單依賴商人自身的能力。商人的成功需要多方麵的因素,更多的是需要時代背景與偶然性因素。清朝的胡雪岩非常成功,是清代屈指可數的紅頂商人,從他的成功經曆可以印證成功的商人必須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如果沒有太平天國的暴動,沒有偶然的機遇,以及商人務實的精神,無論如何也成就不了胡雪岩的頂戴花翎與巨量家資。但是,由於古代中國是一個重農抑商的封閉式王權國家,所以古代幾乎所有的商人都下場可悲,這其中以紅頂商人下場最為淒慘。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的規律。
世界上真正能讓後人記住,並把他們的話奉為聖言的不是商人,而是像孔子、蘇格拉底、黑格爾等這樣的教育育人的人,這些人並不富裕,現實中的人生也不成功,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是後人前進的指路明燈。
綜上,法的初衷在於規避,法的精神在於順序。法的功能是匡正,功在扼製,但法的精神是疏導,效在暢通無阻。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522684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