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法的精神
1、親子鑒定
孟德斯鳩說:“言語並不構成罪體,它們僅僅棲息在思想裏,有時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語言表示的意義還更多。所以無論什麼地方如果製定了言語是罪體這麼一條法律,那麼,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連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見了呀!”
有些國家在戶籍法規上要求做親子鑒定是不是合乎自然法的原則呢?孔子在《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兩性合而成道,繼承、發展、延續是最好的結果,而成就這一切的是兩性之間的親情關係。…富饒、富有之謂大業,日新月異之謂盛德,生生不息之謂變遷,天地星辰之謂乾,萬物生長之謂坤,大數據計算未來之謂預測,暢通無阻生生不息之謂事業,用大數據計算天地星辰,萬物生長都無法計算出結果,此謂之神。所以神學是專一探索和研究未知世界的一門學問。
如果你連未知世界的東西都明明白白地展現在世人麵前,是不是靈魂、精神和親情關係就不需要存在了呢?人人以肉身之軀行動於世間,彰明較著於世人,那麼還要家庭何用呢?
在婚姻關係中,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靈魂、精神和親情關係,什麼是肉體、物質和兩性關係。人生存於世間是靈魂、精神和親情關係大於肉體、物質和兩性關係,還是肉體、物質和兩性關係大於靈魂、精神和親情關係呢?
如果人人都拋棄靈魂、精神和親情關係,純粹以肉體、物質和兩性關係來衡量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情關係、以及靈魂和精神關係,那麼,確定兩性關係存續期間所生兒女的定性問題,親子鑒定肯定是當今最科學的手段。但是,人類自產生文化、產生家庭,產生社會、產生國家以來,維係家庭關係的重要手段並不是“親子鑒定”這種手段,可是千百年來並沒有妨礙兩性關係存續期間所生兒女的定性問題,並且曆朝曆代並沒有因為所謂“物性”的親子關係而製定必須做所謂的“親子鑒定”的法規製度。
《易·彖》說:“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製也。……履以和行,謙以製澧,複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踐行,德之根基。謙遜,德之器柄。反複,德之本義。持恒,德之本質。缺陷,德之追求。滿盈,德之寬綽。困難,德之思辨。深度,德之義舉。風險,德之製憲。……踐行可以和衷共濟,不安可以治理河患,反複可以自知之明,持恒可以專一不二,缺陷可以趨利避害,滿盈可以利益共有,困難可以讓人少怨,深入可以邏輯思維,風險可以行使權力。
親子鑒定是不是政府的必須行為,如果所有國家在戶籍法規上都要求做親子鑒定是否有悖人類發展的自然進程呢?恐怕這個問題尚待商榷。
2、人要有信仰
人要有信仰,可以將精神與靈魂寄托於某一神靈之上,或國家之上,並無善惡之因,隻因為沒有靈魂存在的人反而更加傾向於我行我素的自由行動。孟德斯鳩說:“如果我們不能具備“神靈存在”的觀念,那麼就會產生反叛的觀念。”如果人們具備“神靈存在”的觀念,有信仰就可以超越自我,將精神置於財富、榮華、痛苦、歡樂與悲哀之上,減輕因無神論而產生的恐懼的心理壓力,消除反叛與自由思想,成就一個具備素質良好,行為規範,充滿信心,敢於擔當責任的人。
《易傳》說:“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知死生,通神靈,知神鬼變數,與天地永恒一樣,所以並沒有違逆自然規律。知萬物生生不息道濟天下,所以並沒有過錯。左道旁行,樂天知命,所以無憂無慮。安定厚重在於仁,所以才能厚愛。遵循天地變化規律而不逾越,效法萬物章程而不遺餘力地去作為,通曉晝夜之道而明了是非,然而精神與靈魂沒有方向性,變化也沒有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