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易》學(2)仁義禮智信(2 / 2)

智,從知,從俗,從常規,久視的規律就是智。孟三夫子把“仁義禮智”設定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是非曲直,人生常規,人們行為表現的經常行為規則。智就是人們把長期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歸納起來,形成智能決策,用以評判人們生活中發生的是非曲直。這是智的最高境界。

信,從言,言必行,信必果。“信”出自漢代董仲舒依據儒學原理發明的五常,信不是孔二夫子與孟三夫子的原生理論,出自儒學信徒們的發明創造,不過“信”是對“仁”的總結。人通過陰陽合同達到“仁”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必果,信必須履行諾言,以達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致死不渝。這種境界有陰陽交·合,穿越時空之意。從仁必信,這就是古代儒家的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

這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儒學自孔孟仁義禮智理論體係形成之後,經曆秦代的“焚書坑儒”,至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天下的思想歸一了,此後的兩千年再無其他思想超越儒學,即便有其他思想也得打著儒家思想的旗號發表自己的主張。如朱熹理學就是打著“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來宣揚自己的理學主張的。

從“仁義禮智信”的初衷出發,“仁義禮智信”這一思想體係無可厚非,他們主張人在行為中要有教養、有規製、有責任、有義務、有信譽的一致行動方法無可厚非,是從思想上引導人們向親愛化、順孝化、禮儀化、智能化和契約化發展的文化精神,肯定是好的、優良的,是對無序的社會化的指導,並無反常規的表達形式,也無逆於正常曆史進程的含義。但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二元封閉文化精神,這就有逆於人類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了。

首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有逆於《易》學的“簡易”、“不易”和“變易”三種原則。事實上變化不是“二”,不是“簡易”和“不易”原則,還有“變易”原則。“易”不是變來變去,而是在變化中發展、遞進和超越。

但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就是變來變去沒有發展、遞進和超越的文化精神。因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是存在上下級等級分化關係的“仁義禮智信”。事實上人人生而平等,是左右相親的關係。

人類文明不斷拋棄並不斷追求的是什麼?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認為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但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沒有這些精神,這便是儒學必須改造的原因!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545326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