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易》學(3)仁文化(1 / 1)

第六十四章、《易》學(3)仁文化

然而,孔子的仁文化含有濃厚的母性文化的基因,這是陰陽文化決定的,易學本身就是陰文化,是陰性文化決定事物或思維發展的文化,陰文化富含母性文化精神,而母性文化精神又是引發家庭或社會內部矛盾的重要原因。

在漢文化中,有一種母慈之心存在於文化的根因之中,就是母親總是最關愛兒女中那個最弱、最窮、最沒能力的子女,並給予這個最弱、最窮、最沒能力的孩子多於其他兒女的物資和關愛。這是一種仁慈的表達方式,它來自母性的寬懷之心。

母親最大的仁慈往往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個個都強,她不能看到自己的兒女中有弱者和強者之分,或有窮者與富者之分。於是以母親的仁愛之心便會傾向於弱者和窮者,並給予弱者和窮者超於其他兒女的物資和精神的支持,以期弱者能趕上強者。但正是這種寬懷的母性仁慈之心卻是引發兄弟姐妹之間矛盾的重要原因。因為這種分配方式並不合自然生存的法理。最終家庭不能和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此而起。

孔子在《易經??係辭上》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這句話強調的是“繼”和“成”。凡事物發展和思維進步將定講繼承、發展、完善和成就。而達成這一切目標的是陰陽合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競爭環境下沒有弱強之分,或窮富之分,物種與自然之間的抗爭,能適應自然者存留下來是叢林法則。隻有這樣才能“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而在母性文化熏陶下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間往往受母愛的分配而產生分歧,看似和睦的家庭,其實內部早已分裂暗流湧動,內部積存著難以化解的矛盾,一旦遇到風雨便會暴發激烈的鬥爭。

而在父性文化中,父親往往對往兒女一視同仁,沒有強弱之分。狼王在分配食物時不會多分給弱者或強者肉食,而是平均分配,或是整體提供兒女食物,任由兒女爭搶食物,並不特意關注弱者或強者。這便是陰陽合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孔子很明白這個道理,他力圖將漢文化轉化為陽性文化,但終因漢文化是陰性文化而無力回天。所以你看到的孔子文化其實仍是母乳文化,富含母性的仁慈間愛精神。

而真正的父性文化強調在同一環境下,沒有弱者強者之分,同樣的竟爭環境,適者生存。所以你會看到在西方國家,他們分配財富往往是普惠的,人人平等,伸頭一份,沒有強者弱者、窮者富者之分,隻要是國人,人頭一份。然而往往這種分配方式反而不會產生矛盾和製造積怨,反而更容易讓人人都接受,反而內部矛盾少,兒女之間反倒更容易和諧相處。

對孔子的仁文化而言並無可厚非。但是仁文化帶給家庭和社會的往往是矛盾、積怨、鬥爭和紛亂,並非用仁不仁,而是仁文化存在過重的母慈精神,而這種慈母精神往往卻是積累矛盾製造積怨的禍根。

如果說孔子的仁愛不是上下之愛,而是平行之愛,那麼仁文化將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完美、最上層的文化,但它偏偏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上下間愛,這是含有嚴重的上下等級之親的愛,是產生階級分化、等級差異的根源。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上下定製的相親相愛,臣無需跪拜君,子無需跪拜父,妻也無需跪拜夫,真實的家庭和社會應當是君臣、父子、夫妻平行相擁的相親相愛關係。如果君臣、父子、夫妻是平行相擁的仁愛,那麼仁文化將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完美、最上層的文化,必將代代傳承,永遠不死。

雖然漢文化對“仁”有諸多解釋,但終因漢文化是陰文化而難以擺脫陰陽上下相親相愛的文化精神,母慈之心仍是積累矛盾製造積怨的禍根。古代中國朝代更迭過快的重要原因就在這裏。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5446605.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