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拋棄道理論(1 / 2)

第五十九章、拋棄道理論

那麼,為什麼要否定朱熹的道理論?因為朱熹的道理論仍然沒有擺脫自然科學的束縛,仍然是沿著孔子的仁義道德論之路,走在自然科學的邊境線上。

漢文化自形成文字概念一來,首先產生的就是《易》,早在夏朝就有《連山》易。據《周禮》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東漢初桓譚《新論》也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連山》易內容比較複雜,從近些年的零星文獻得到結論是《連山》易含有天文、地理、風水、政治、人文和宗教等內容,是夏朝的綱領性文書。《歸藏》易內容比較簡單,內容主要涉及天文、地理和農耕,是指導農業發展的一部文本。

而《周易》是周代綜合《連山》易和《歸藏》易而產生的易學。易學發展到《周易》已經比較完善,但是隨著國家政治需求的強度不斷加大,單一的預測文化已經相形見絀,無法滿足政治需求了。於是《易》文化發展到周代已經逐步被王朝政權所摒棄,逐漸脫離它的政治作用,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文化向民間流傳。到春秋時期孔子出遊河南十三年重新整合編纂伏羲易和文王易而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易》。

說到底《周易》看似一部預測書籍,其實它是華夏民族日察風雨、夜觀天象得到的自然科學的文化藍本。在《易》文化中富含天文、地理、農耕、風水、政治、人文和宗教等內容,它即是預測之書,也是華夏文化的主要出處,所以它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它形成了孔子思想體係的主要部分。

孔子的仁義禮主要來源於此。所以說孔子的仁義道德論也是出自自然科學,而沒有完全拋棄自然科學走出一條獨立的路線,沒有像古希臘文化一樣發展到蘇格拉底這裏他們完全拋棄自然科學與神學而獨立形成一門叫“愛·智慧”的學問。

所以說孔子的仁義道德沒有擺脫自然科學的束縛,但是孔子的思想體係卻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形成了一門不受神學束縛的純唯物性的學問。正是由於這一點原因,太過物性化的孔子思想體係往往將社會發展引導至歧途,這也正是孔子思想體係被人詬病的地方。

為什麼?因為人類本身就是高智能的動物,人雖然形成了社會、團體、國家,但人終究是生物體,是生物體就有生物體一慣性的精神和肉體需求。你強製將人的生物體一慣性的精神和肉體需求泯滅掉,並打上聖人的牌簽,讓人人皆成為仁義道德的標準化的人格,而又不給他們以心理需求,不給他們精神向往,這是不是太脫離實際了。

孔子思想體係的錯誤根源就在這裏。孔子思想體係的主要來源是易文化的陰陽論,而易文化的陰陽論是華夏民族日察風雨、夜觀天象得到的自然科學,是科學的一部分,而科學研究的是什麼?科學研究的是實際的東西。

而文化的本質是什麼?文化的本質是自然與人性的結合。自然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科學領地。而人性是什麼?人性是精神存在,富含太多的寄托,因此人性是虛擬和實際統一的東西,含有組成世界的精神和物質兩大基本本原。

但是孔子的思想體係追隨的是什麼?孔子的思想體係追隨的是陰陽論。而陰陽論又是什麼?前麵已經講過,陰陽論是華夏民族日察風雨、夜觀天象得到的自然科學的最終結論。

無論今天的科學態度是否認定“陰陽論”是不是科學結論,但是“陰陽論”在中國已經踐行五千年而不死就足以證明它存在的價值意義。如果你說它不科學,可是很多被證明是科學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展都死了,消失在茫茫長夜之中,而“陰陽論”卻貫通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始終不渝堅毅地了下來。難道它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