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理是圓的(3)據理力爭
朱熹秉承周敦頤理論堅稱“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天地之間,理一而已。既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天即理也”。這就從理論上定義了世界是二元結構,其“理”是源頭,也就是世界的本源是“理一”。由“理一”化生陰陽,而促使陰陽交替運動的是氣。於是他說:“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這裏又把理歸於道,說明漢文化始終都是在陰、道、德、理、法之間徘徊,始終也沒有脫離那個“具備孕育能力的女人”之牝器。
朱熹又說:“若論本原,則有理然後有氣。若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理隨而具”“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理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隻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理隻是個淨潔空闊底世界,無形跡。他卻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聚生物。”這是從物種起源上肯定理氣並存,有理必有氣,有氣必生理,理不能造化萬物,但理隨氣而成形,有理有具,有氣生理,理可述陳,具理可以力爭。理“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是圓的,可以據理力爭。“理隻是個淨潔空闊底世界,無形跡”,如太極,可以隨氣自我化形,成為據。有理有據,據理力爭才是朱熹堅稱“天地之間,理一而已”的重要原因。這仍是宋代受外部侵略環境擠壓內部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原因。
而其原因是“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這是形成理據的理由,來源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說。最後朱熹總結道:“氣強理弱,理拗不轉氣。亦如氣生形質,形質又強過了氣,氣又拗不轉形質。”據強理弱,理拗不過據,理強據弱,據拗不過理,因為理有形質,可以辨證,可以反複和翻轉。
因此理離不開據,據理不開理。“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有理必有氣,有氣必有理,才能生成真切實際的天地和萬事萬物。”“所謂理與氣,此絕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嚐實有是物也。”
最後朱熹總結道:“或問:理在先,氣在後。曰: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或問:必有是理然後有是氣,如何?曰:此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或問先有理後有氣之說。曰:不消如此說;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後有氣邪?後有理先有氣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則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理據無先後,但理必一也。“要之,也先有理。隻不可說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氣,也須有先後。且如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隻在這裏。”即便山河大地都陷了,還有理在,你即便把南宋滅亡了,還有理在。其實朱熹這是說給侵略者聽的,這句話今天仍有用。
“以本體言之,則有是理然後有是氣。”從本質上講,先有理後有據。但“理未嚐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但是理離不開據,理是形式、概念、範疇,是意識形態,而據是實際、實體、具體的事和物。
“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裏麵。”沒有出現事和物就已經先有理在了。這句話其實很反動,是對世界本原的顛覆,理在人不在,理在法不在,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實是顛倒黑白的重大理由,是據理力爭混淆視聽的根源。
“材料二 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事出有一必有二,一事沒有辦完善,就是沒有找到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一個物品沒有分類完善,就是沒有找到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
其實說白了一句話:理是圓的,可形可具,可道可器,可有可無,可散可聚,可大可小,可理可據,“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你說它是啥它就是啥,隻要據理力爭就行了。這便是朱熹的理。
朱熹的結論是世界的本原是“理一”,“理一”化生陰陽,而促使陰陽交替運動的是氣,那麼這個“氣”才是促使乾道和坤道交感、男女交·配,化生萬物的動力源。
也就是說在朱熹這“氣”便是邵雍的那個“神”,而邵雍的那個“神”又來自孔子,出處在《易傳》。而朱熹的這個“氣”顛覆了前人的神,將前人的神化身為氣,便成了化生萬物的動力源。
這樣一來朱熹的“理氣論”徹底把漢文化拉回到人間,把宋前漢文化尚存一星半點的神靈理念給純粹唯物性了,再沒有“精神”一點事了,沒有唯神論之類的文化精神了。於是漢文化在上層政治領域完全確立了純物性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