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論理性之三,六六大順(1 / 2)

第三十四章、論理性之三,六六大順

順於六,六六大順,“容止可觀,進退可度。”故六事曰順。這裏是樂觀主義者的心理世界,思維歸唯心主義者所有,陰性文化占主導地位。

思維在六順階段歸唯心主義者所有,但理性仍然是陰性文化主導的社會。理性在完成直觀思維、主觀思維、預判思維、客觀思維、辯證思維五段思維之後,進入完成思維階段,自然得到的答案、方案、方法等等有利於操作性的有效執行能力也不同於“合於五”階段。

順於六階段理性的效執行能力和有效行動能力是沿著“柔順”陰性文化之路,來執行行動綱領的。

順於六階段與立於四、合於二階段同功而異位,是同樣踐行一種思維方法而所處位置不同的發展運動形式。現在拿現實來比較這一理論的可能性,我們隻要回顧明清兩代的社會發展史,便能理解為什麼明清兩代都邁不過延續三百年這道坎了。

明清兩代都是儒家思想占據絕對意識形態的朝代,特別是明代,明初在朱元璋的定調下,朱熹理學全麵上位,整個政治綱領籠罩在“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之下,嚴格強調格物致知,明確同人不同類,道德分階級,“明道德之善”這些思想理念,高位設置道德人倫,要求人人做聖賢之人,這就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本身儒家文化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易》《禮》《詩》。《易》是上古中原人的直觀思維、反向思維和預判思維能力的文化性總結,它是依據事物發展原理,通過二進製數學計算得來的峰值點,通過觀察對比,總結經驗,記憶智慧碎片等等便於理性行動的操作手段,來指導行為反應的總結性文化產品。

《易》分三易,夏朝為《連山》,商朝為《歸藏》,周朝為《周易》,現在大家看到的《周易》是孔子依據周代流行的《易》,結合他在陳、蔡、衛三地發掘的商朝《易》,總結、備注、編纂後得來的《易》書,這個易主要是伏羲先天八卦易。到宋代,以邵雍、朱熹為代表的大理學派又發掘出夏朝《連山》易中部分內容,形成文王後天八卦易。

伏羲先天八卦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是一個內循環的變化過程。文王後天八卦數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這是一個外循環的變化過程。

《易》書的核心就是變化,伏羲先天八卦的核心內容是自然天地的運動變化規律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裏的“數往者順”和“知來者逆”是核心內容。這說明在先天八卦裏,事物發展與思維發展是“順”和“逆”的。也就是說事物或思維在天地間是“往來”“順逆”之中反複變化著的變化規律,所以事物或思維變化是在逆數中產生的。

那麼,什麼是順數、逆數?依照古人解釋唐代《孔穎達疏》上說:“《易》之為用,人欲數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後而知之,人欲數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是故聖人用此《易》道,以逆數知來事也”,這句話是說,要想知道已經過往之事,從推算中得到順數就可以知道。要想知道未來之事,則需要從推算中得到的逆數才能得到。

那麼,到底什麼是順數、逆數?二、四、六、八、十為順數,一、三、五、七、九為逆數。所以事物或思維的變化都發生在一、三、五、七、九階段。而在二、四、六、八、十階段事物或思維則是已經形成既成事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變化結束了,隻剩下總結、發展、延續和反複了。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道理。

事實上《易》就是一部講事物或思維變化過程之中“繼”與“成”的書。這裏再一次強調事物發展與思維發展是兩碼事,兩者各自獨立存在,又各自相互依存存在。道理很簡單,以一隻茶杯為例。一隻茶杯是事物,這個事物沒有思維,它的發展過程是從生產成器到使用,再到打碎或扔掉而後又再生產的過程。一隻茶杯從生產到使用,到消沒,再到重新生產的過程就是事物發展的過程。

而思維發展則是另碼事,思維有界限,必須是有生命存在的動植物才能存在思維發展。如人,人的思維存在是先天既定代碼,人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激活這些先天生成的,在人成為人之前就已經拷貝在基因組中的個數。人可以通過觀察對比,總結經驗,記憶智慧碎片等等理性的操作手段,來激活這些基因組中的個數,並複製代碼,完成生活中需要得到的答案、方案、方法等等,來做有利於操作性的有效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