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地、坤、陰、女具有柔、弱、溫、承受、向下、收斂、隱藏、內向、被動、含蓄、溫順、嬌柔、矜持、安靜、和諧等特征,並形成陰性文化和母性精神。而陰性文化和母性精神凡事講隱忍,講和諧,講寬容,講隱藏實力,講隱忍到無法隱忍的時候再發力等等對懟、對抗的被動隱忍的精神。所以你會看到凡是具有陰柔精神的人都會用母親般的溫暖來關愛兒女,關心民生。
這是二元文化融入五行理論的中國概念,是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但是,從理論和知識結構上講,用棱錐計算公式來計算五棱錐的麵積,五棱錐的麵積仍然在三棱錐的麵積之上,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到“五”仍然是“三與五同功而異位”的位置,而與“二”沒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說要用紮實的理論基礎,才能讓人信服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從數學原理的起點找理由,二元論與“五結論”無論如何也結合不到一起。
因為二元論的數學原理是二進製數理論,而“五結論”的數學換算方法仍然是計算三棱錐的棱錐計算公式。那麼問題就出現了,五結論的基礎怎麼會建立在二進製數基礎之上的呢?也就是說陰陽怎麼能結合五行呢?
我們知道被減數的倒數第五位原來為“1”,但它借給了倒數第四位,所以最後為“0”,而此時減數的倒數第五位卻為“1”,這樣被減數需要繼續向它的高位(倒數第六位)借“1”(相當於“2”),2–1=1。被減數的最後一位本來為“1”,可是借給倒數第五位後就為“0”了,而減數沒有這個位,這樣結果也就是被減數的相應位值大小,此處為“0”。
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零至十的數字中,0、1、5、10這四個數字的知識界麵是一個量變界麵。在這四個點上可以看到物質和思維存在統一性,這裏是事物和思維發展從0到1到5,再到10的進化運動過程,也物質和思維從無到有再到無,再到有的重生過程,因為當事物過了5,就是6789,到10也就是物質和思維的泯沒點,所以在這裏即是物質和思維的基礎點也是消沒點。
0、1、5、10這四個數字運用到哲學理論上就是“虛無(精神)”的極點與“物質(存在)”的極限點。在這四個點位上,“虛無(精神)”與“物質(存在)”都必定存在,這是事物發展與思維發展存在的基礎點和消沒點。
也就是說,事物或思維發展過0為1,這是事物與思維發展合二統一的起點,也是事物和思維從無到有的過程。過了1,便是2,2進4,2、4是天地、乾坤、陰陽、男女二元倍增理論的起點,二元倍增是數學無盡大的起點,你站上2,4的位置你就會產生正題和反題的預判思維。過了2,4,便是3,5,3與5是數學邏輯證明的起點,你站上3與5的位置你就會產生由公理和定理推導出某些命題的數學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就是在“三、五”的位置產生的。
這就是事物或思維進程到“二”,不可以越進到“五”的道理。但是在“結於五”這裏,物質或思維是生死並存的界麵,這裏是二元思維和三元思維合並存在的階段。
五是五種物質圓滿於“五”的結局,五有互為生助又互為牽製的結果,可以形成一個圓形物體,滾動發展。五又代表五種不同的元素。歸結到人事就代表人類的五種性格,人不但有剛毅的性格,還有耿直的秉性,還有圓潤的聰明,又有火烈的威風,更有大地一樣的包容和寬宏大度。
雖然五行生克論得不到西方人的認可,但是就世界上現有的知識結構而言,五行生克論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創造之一。
五行生克論高度統一了唯物論的思想方針,為唯物論思想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世界知識架構而言,五行論無疑是最完美的概述了物質以多元素存在的科學性,是文化傳播知識的概念性結論,五行論最科學的概述了物質結構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這一現代科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