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不能用低級思維看待高級事物(1 / 2)

第二十九章、認知世界是從水開始的

《易傳·係辭傳上》第一章又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這句話是說船以同類而聚,器物以群體而分,也類比思維方法分類而聚,事物發展以群而分。分類而聚,群體而分就會產生吉凶禍福。

乾坤定,貴賤分,動靜有,剛柔斷,類聚分,吉凶生,這樣則在天上成日月風雷之象,在地成山川河流之形,這是可以看到的外部變化現象。因此,乾坤、陰陽、男女、貴賤、動靜、剛柔相互交替、交錯、交織、交融、交際,這是世界變化、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的二元成象階段,沒有剛柔相摩,就沒有“八卦相蕩”現象。

八卦相蕩是二二得四,二四得八的二元倍增的結果。對應到爻變就是《周易本義》說:“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蕩而為六十四”。對應到自然世界就是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卦或八象。

乾坤交替、陰陽交錯、男女交織、動靜交融、剛柔交際則“八卦相蕩”。“八卦相蕩”是世界變化,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在二元成像後物質互動的後果。

正是由於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存在交叉互動,天才鼓動以雷霆之威,地才得到風雨滋潤。

日月交替運行,一寒一暑交際,剛柔相摩,八象相蕩也。

這是上古中原人的世界觀,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早在上古中國人已經有二元八方概念了,這是二進製與電子計算機的古老始祖。由於《易經》成書較早,可以追溯到人類形成社會的初期階段。因此說《易經》文化是“大道之源”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由於中國古文言簡意賅,不像西方文字名詞單純,意向明確,所以幾千年來,千百萬人讀《易經》也就得到千百種不同的答案。

但是仍然可以從中國古老的《易經》文化中知道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是分第二、四階段和第三、五階段,乃至發展到第八發展階段。

那麼為什麼漢文化跳過了第三階段,而直接躍進第八階段了呢?是古中國人不知道應用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第三階段嗎?

並非古中國人不知道應用和發展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的第三階段,並且非常明確地知道當事物或思維發展到第三階段時,事物或思維多會得到災禍,損傷、損毀、災殃、大難、殘暴、傷害、自然災害、牢獄之災等等已經造成,且無法挽回的事件或事情。說明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在第三階段是“多凶”的結果。

另一方麵,由於中國古典文化是二進製與電子計算機的古老始祖,文化根基是站在二進製之上的理論,所以中國古典文化無法從文化第三階段起步也是必然的。

但是中國傳統理學有五行學說,中國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組成了物質條件。“金木水火土”是形成世界物質的本原。這五種物質本原之間存在生克關係,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為物質本原內核,對立的存在著互克關係,並循環往複著物質內核對立的互克關係。又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為物質本原內核,統一的存在著互生關係,循環往複著物質內核統一的互生關係。

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永遠不止,這是五種物質內核對立而統一的世界。

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古印度、古希臘、古兩河文化和古中原文化都是從認識自然物質開始的。古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地、火、水、風四種物質本質組成的。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而古希臘人也認為世界是水、火、土、氣為四種原質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