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客觀唯心論肯定思維是人性的本質(2 / 3)

黑格爾哲學的思想方法在孟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孟子認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等等思想都是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存在的物質世界隻是思維的最後階段,把精神置於事物的前端,把物質從開始到泯沒用“實體即主體”思想來詮釋做人的全部過程。

哲學就應該是“實體即主體”“存在即合理”,且“先人後理”的世界,而絕非“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概念。黑格爾哲學把“絕對精神”置身於物質泯沒後重生的物質發展階段,這是把事物發展放置在精神現象反映現實存在的頂端,把精神現象歸到生而後死,死而後生的境界。用孟子的話說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這道理中國人很明白,但是卻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麵,原因是中國的理學沒有升華到哲學的界麵,仍然混雜在自然科學與《易經》理論之中,導致中國傳統理學無法開啟“愛心與智慧”之門,把人性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邏輯思維的界麵。

作為中國人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環境中,應該說是深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方法,但是當你細致地疏理中國傳統文化時,你還真的難以找到有關辨證思維的思辨方法,隻看了定義性的教條文獻,無論中國古文多麼博大精深,內涵深刻,真正的形而上的東西真的很少,甚至就沒有。當你係統全麵的了解中國古典文化時,你的最終結論還是中國理學認為的“究天理,滅人欲”的說詞,理在先,人在後的物性理論。

但是事實是無論你怎麼理解哲學,哲學都應該是淩駕於物質條件與思想意識之上的學問,哲學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人為本”,一切目的都是圍繞著“人”的存在而保障“理性的和諧”。可喜的是當代中國哲學已經完全拋棄孔朱思想,站上了“以人為本”的高度,甚至超越西方哲學,建塑起全新的哲學理念,並成就耀眼的光芒,正在向全世界傳播。

黑格爾說:“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於確認思想和經驗的一致,並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於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無論怎麼理解哲學的最高境界都是回歸人性的行動底線和行為原則,把客觀理性淩駕於物質和精神之上,用理念、自然與邏輯的概念來認知事物生成到消沒於宇宙空間,輪回著事物發展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進程。

而靈魂與精神作為理性存在,在回歸地球之後仍舊要遵循人性的行動底線和行為原則,起源全新的概念,做到法紀人為,人人盡遵的標準。這也等同於道家輪回不死的思想觀念,但是道家思想淩亂,沒有完整的思想體係,以致於後世沿著他們這條思想天梯向上爬時,各找各的道,各爬各的天梯,產生無數歪理邪說。

從這裏就能理解中國傳統理學是必死的學問,不死不足以後生,不死就無法將“輪回不死”站上“客觀存在”的界麵,無法啟動事物發展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進程。

哲學的本意是什麼?哲學的本意是了解人類的思想本原,從底線找定位,而非高位設人倫。從原則底線找法律準繩,歸納事物發展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結構性,總結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圍繞人性的本原,分析經驗教訓,記憶經驗方法,積累優質經驗與方法,為現實存在服務,做到在原則和底線之下人人平等,沒有特殊,沒有高標準的人倫道德,隻有最低標準的行動底線和行為原則,做到人人遵守,不得逾越!。

哲學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人類總結的經驗記憶碎片,通過形而上的方式,升華到思想與經驗統一的境界,用邏輯性的方式結束思想與經驗的進程,以達到不斷積累、總結,利用,創新,消亡,再積累,再總結,再利用,再創新,再消亡的輪回反複的過程。

無論你用什麼方法創建新的哲學體係,始終有一點你不能脫離,就是你不能超越“人”的界麵,而必須圍繞著“人”的存在為本原,達成理性與現實的統一。如果沒有人哪來的理學和哲學呢?

理學的悲劇在於“陰陽”看世界,把“陰”與“虛無”關聯到一起。事實上陰就是陰。因為“陰”本身來源於女人,是實際的存在。“虛無”就是虛無。虛無是空虛不存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是因為在《易經》文化中沒有明顯的三元文化導致的結果。在《易經》文化中陰陽、天地是事物存在的本原,這裏沒有“空間”存在的文化。事實上事物是存在於天、地、空間三者之間的產物,這裏有一個“空間”存在,而《易經》文化沒有“空間”概念,於是持《易經》文化者便把“空間”概念強加到“陰”之中了,這就形成中國古人把虛無、空虛、靈魂、精神、理念、意誌、死亡、消逝等等與“空間”有關的概念都強加在“陰”的概念之中了,混淆陰、女人、生殖器、月光、黑夜等等實體概念,把原本清晰的概念複雜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