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智慧是記憶碎片的重演,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類的智慧是先天就已經具備的,當嬰兒離開母體後,嬰兒從幼兒到成人通過不斷學習,就是找回已有記憶的演繹過程。這個道理應該說非常正確。因此,西方人普遍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雖然柏拉圖是唯心主義先驅,但他的這一理論卻具有物質決意識的結果,因為他誇大了理性在教學中的作用,而理性是物質論的起點,所以他認為人的智慧應當歸於唯物論的範疇。
事實上從人類的客觀存在來看,人類智慧具有先天條件性,存在物質基礎決定意識存在的因果關係。否則,後天的實踐就無法找回原有的記憶碎片,不然人類不可能如此智慧。
從人類現在具備的智慧來看,人類最終隻會把自己推向滅絕。但是,人類又具有天性善良的愛心世界,人類的愛心又是阻止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正是人類善意愛心的天性存在,即便人類製造的原子彈可以將地球毀滅一萬次,但終因人性的善良,而無法消滅掉自己,消滅人類的不是人類自己,而是氣候條件。由於氣候變暖,人類最終會消失在南極。
當然這一切因果並非完全受自然條件左右,人類文化也會起到決定作用。比如,如果人的意識完全決定了物質基礎,就必然產生壞的盲目唯心主義後果。比如希特勒以個人意誌主導了德國的國家意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開始了。同樣如果物質條件完全決定了意識形態,就是俄式唯物主義的結果。比如圍棋“阿爾法”戰勝韓國棋手,就是物質條件決定了意識理念。
中文把人的意誌決定物質條件定性為唯心主義(Idealism)的說辭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人類的意誌存在於理念之中,當一個人有一種思想,一種想法時,思想在意念的作用下才會付諸行動。比如國家意誌、愛、孝心、吃飯、規劃藍圖等等這些都是理念上的唯心傾向性的邏輯思維,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孝心、愛、吃飯。我孝敬父母是從意識開始的,是先有唯心傾向,後有實際行動的行為,不可能先行動,後思維。同樣愛也是如此,你愛一個人必然是先意向,而後行動。吃飯更是如此,先有餓了的意向,才去找吃的。
其實什麼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就是思想在理念的作用下付諸行動!理念是精神存在,行動是物質存在。簡言之,人類是意識與物質是並存的產物,不單純是誰在先誰在後的關係,而是存在與精神並存的關係,歸根結底是從有到無的關係,無論精神在先,還是物質在先,都是走“從有到無”的過程,這其中有靈魂存在的事物,必定是理念決定物質存在的真理。
直觀地說,世界是存在與不存在的合體,是理智與靈魂的合體,是唯物與唯心的合作產物,決定因素隻在誰先誰後上而已。否則,就不能論證自然科學的出處,你隻能臆造“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
人類的思想文化自產生之始就存在融合機製,人類的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夠產生融合,產生共鳴,原因就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是相通的。人類無論是出生在南部非洲,還是北部極地;是東部海島,還是西部大陸。隻要你把他們放在一起,人類的心靈感應就會產生共鳴效應,特別是把一對男女組合在一起,這對出生在兩極地區的男女在陰陽合同的效應下,很快就會啟動合同機製,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照樣可以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無論膚色黑白紅黃,隻要是人,就有共同的意識意圖和行為準則。
這一切與勞動創造沒有關係。
這是因為什麼?
這是因為有靈魂存在的事物,必定是理念決定物質存在的真理。隻有當意識作用到物質基礎之上時,物種才能成為活動的物種。否則,物質基礎永遠是物質基礎,沒有靈魂存在的物質基礎永遠不能成為活物,沒有生命誰決定誰都沒有價值意義。
因此,無論你持有什麼意識形態,無論你信仰什麼。有一點你必須認同,就是精神世界可以合同物質基礎,但物質基礎永遠不能決定精神世界,也可以說以主觀意識改變客觀現實的唯心主義意圖是決定物質基礎的根本原因。
通俗地說就是人的精神可以支配人體運行,但是人體運行永遠不能決定精神世界,如果肉體決定意識,那必是小鬼在旱魃。
其實人就是先想後動的產物,如果人先動後想,那不是人,是機械。
同樣,人又必須首先是人,有人類體征,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啟動人這個機體程序,嬰兒出生後第一聲哭喊就是靈魂跟隨肉體來到這個世界的呐喊!人的生命才能開始。如果你是隻猴子,或是棵樹,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擁有人類的精神世界。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7642754.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