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登陸日本(二)(2 / 2)

原來占領上海之後,羅嶽就在思考登陸日本的作戰計劃。雖然這次登陸作戰的目地並非占領,但和鎮南浦登陸作戰不同,那一次是打完就撤,僅僅隻在朝鮮半島停留10餘天時間,而這次至少要在日本本土作戰6個月左右,另外這次登陸作戰是以破壞為主,還要掠奪日本的財富、人口,因此選擇登陸的地點,就十分重要了,不僅要適合進行登陸作戰,而且還要利於防守,建立臨時的前沿基地,並且有足夠的空間屯積掠奪來的物品、人口等,以及臨時駐紮,準備在其他地區登陸的軍隊,

日本是一個海岸線極為漫長的國家,因此適合登陸的地點到是不少,但還要有利於防守,就比較難以選擇了,還要有足夠的空間。另外其實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本洲島登陸。日本是個島國,主體是4個大島,本洲島、九洲島、四國島、北海道島,其中本洲島的麵積最大,占全日本麵積的6成以上,日本的主要大城市、工業區、商業區超過八成都在本洲島上,因此隻有在本洲島登陸,才能給日本造成足夠的威脅和打擊。

不過羅嶽認為可以考慮在一個類似半島的地區登陸,可以利用半島狹窄的地形布置防線,而隻要守住通向半島的道路,那麼就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設置前沿基地,而且半島三麵環海的環境,也有利軍艦在海上對登陸部隊進行火力支援。

本洲島的海岸線十分曲拆,半島到是有不少,因此經過羅嶽和參謀人員的篩選之後,最終確定,能登半島、伊豆半島是最合適的地點。

能登半島是本州島靠日本海一側最大的半島,位於本州島的中北部,整個半島呈倒“L” 型,全長約80公裏,最窄處隻10公裏,最寬也不超過20公裏,地形以淺丘陵為主,很適合布置陣地防禦;而伊豆半島則是位於本州島靠太平洋一側的半島,位於本州島的中東部,和能登半島相距約240公裏,全長約60公裏,最窄處約15公裏左右。

從地理位置來看,能登半島位於日本海一側,離華東政府較近,有利於運輸補濟,但缺點在於周邊地區不算發,缺少大城市,因此人民軍將能登半島設為前沿基地,想要出擊襲擾、掠劫其他地方就要麻煩得多,不過登陸的難度也肯定要小一些。

而伊豆半島的情況則正好相反,雖然補濟線拉長約500公裏,但其戰略位置要遠優於能登半島,因為本州島的大城市大多都分布在靠太平洋的一側,以伊豆半島為核心100公裏以內的沿海地區有東京、橫濱、靜岡等大城市,在200公裏以內則還要包括名古屋、津市等,如果人民軍占領伊豆半島,將會給日本造成極大的威脅。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伊豆半島的守備必然要強於能登半島,登陸的難度自然要更大一些。

但這樣一來,這兩個候選地點各有優劣,就難以選擇,羅嶽經過了反複思考之後,又製定出了一個新的作戰計劃,就以能登半島為第1候選,伊豆半島為第2候選,這個排序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先後秩序,即羅嶽的計劃是先在能登半島登陸,然後再在伊豆半島登陸。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登半島的登陸相對簡單,容易成功,而且雖然能登半島登陸對日本的威脅較小,但日本也不能出視不管,一但人民軍在能登半島登陸成功,日本必然會調兵遣將,進行圍堵攻擊,而伊豆半島的守備自然就會放鬆,這時人民軍再在出動一支登陸部隊,在伊豆半島登陸,就要容易得多了。而這樣一來,人民軍就可以在兩個半島互相呼應配合,協同作戰。當然對日本造成的威脅、破壞更大。隻是隻靠海軍陸戰隊,是不能完成這樣大的作戰計劃,至少還需要增加兩個師才行。另外還需要兩艘穿越軍艦,擔任指揮艦,因為艦隊將分兩部作戰,實力分散,而日本剩餘的兩艘裝甲巡洋艦還是可以給人民軍造成一定的威脅,需要穿越軍艦預警。

於是羅嶽最終一共製定了3份作戰計劃,前2份都是隻出動海軍陸戰隊,分別在能登半島、伊豆半島登陸,然後展開作戰;第3份則是希望能增加2個師,分別在這兩個半島登陸,並同時聯動,展開作戰。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