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陰島(二)(2 / 2)

秦錚嗬嗬笑道:“這麼說您也是兒孫滿堂啊,真是好福氣啊?”

韓玉慶忙道:“那裏、那裏,都是托軍門大人的福啊。”

拉了一會兒家常,秦錚這轉到正題,道:“像這樣的鹽場,在這島上一共有多少個?”

韓玉慶道:“回稟軍門,我們這陰島產鹽己有兩千餘年,大小鹽場有50餘個,我們韓家村就有8個鹽場,其他每個村都有鹽場,但數量不一,有的村有三五個鹽場,有的村隻有一個,不過論起規模,可就要數我們這郎君鹽場最大,產鹽也是最多的。”

秦錚又道:“你們這個鹽場,一天可以出多少鹽?”

韓玉慶道:“我們這鹽場一共有112個灶台,不過現在離新年不到兩個月了,有不少人到膠州去打年貨,再加上今年鬧拳匪,來買鹽的商人也少,因此現在開工的灶台還不到60個,一天大約能產鹽不到10石鹽,而如果所有的灶台都用上,鹵水也能極時供應得上,每天產鹽可以達到20石以上,小人記得最多的一天產鹽23石7鬥3升。”

秦錚聽了以後,拿出手機來計算了一下,一石大約等於65千克,這個鹽場每年產每年產鹽約為240噸,按全島有50個鹽場,而每個鹽場的產量與郎君鹽場相當,每年也就產鹽1.2萬噸,而考慮到這是陰島最大的鹽場,因此整體產量至少還要減去三成,這樣每年估計產鹽也就在78000噸左右。

這個產量如果是食用,到也過得去,但鹽並不僅僅是食用,在化工工業,如製做氯氣、漂白粉、燒堿、純堿等化工產品,都需要大量的鹽。雖然工業用鹽和食用鹽不一樣,但還是由食用鹽加工而來,因此在不久的將來,穿越者是需要大量的成品鹽。

而按照程士爍提供的資料,陰島全麵普及了曬鹽以後,在民國時期,年產量可以達到3.5萬噸左右,而解放以後,引入機器生產,更是可以達到年產近10萬噸,因此現在陰島的產鹽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王雲鵬插說道:“我看你們用來淋鹵的水是井水,而並不是海水,這是為什麼?”

雖然不知王雲鵬的身份,但見他和秦錚並排站立,顯然也不是小官,韓玉慶陪笑道:“回這位老爺的說,此處的井水多與海水相通,在井中吸收了泥砂中的鹽份比海水更鹹,而且經過井中沉積以後也比海水幹淨,因此用井水煮鹽要海水的成鹽多,品質也要比海水煮成的鹽要好。”

王雲鵬點了點頭,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雖然他們並不懂什麼科學知識,但積累了千百年的智慧,還是不能小視。

這時秦錚又問道:“陰島上全部都是煮鹽嗎?有沒有人曬鹽?”

韓玉慶怔了一怔,道:“我們這裏祖祖輩輩都是煮鹽,從來都沒有人搞什麼曬鹽。”頓了一頓,又道:“曬鹽需要好天氣,隻有南方氣候炎熱,才可以曬鹽,而我們陰島四季分明,夏炎冬寒,一年當中能曬鹽的隻有4、5個月,就像現在的時節,雖然不是滴水成冰,但也冷得可以,如何能夠曬鹽呢?

秦錚聽了,韓玉慶的話雖然有幾分道理,但天氣冷並不是不能曬鹽的理由,因為在舊時空裏,陰島實際就使用了曬鹽法製鹽,還有中國許多北方城市也采用曬鹽法製鹽,說明在寒溫帶地區,也是可以采用曬鹽法的。而且陰島屬於海洋性氣候,冬季其實並不寒冷,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而現在的日氣溫還有4、5度以上,這樣的天氣在理論上也可以曬鹽的,隻不過是成鹽的速度慢一些而己,隻是秦錚對於曬鹽法也隻有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的經驗,因此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就在這時,在韓玉慶身邊的一個年輕人忽然插言道:“慶叔,八叔家的兩個小子不是在長門灘那邊建鹽田搞曬鹽嗎,他們己經修建了兩副鬥子鹽田,上個月就出鹽了。”

韓玉慶瞪了他一眼,申斥道:“你懂什麼,那兩個小子在瞎胡鬧,我們這個幾千年都在煮鹽,那有曬鹽的。”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