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陰島(三)(1 / 2)

不過他們的對話秦錚到是聽得明白,於是道:“怎麼,你們村裏有人在搞曬鹽嗎?”

韓玉慶忙道:“那裏,那裏,那是兩個小孩子不懂事,在瞎胡鬧,大人可當不得真。”

秦錚的口氣也不覺嚴厲了幾分,道:“是真是假,我自然會分辯,到底是怎麼回事,說清楚一些。”

韓玉慶聽了,心裏也不由得一顫,忙道:“是是,我們村裏有兩個年輕的村民,叫做韓高祥、韓高誌兄弟,聽說他們倆人去年到即墨金口,去跟日本人學會修鹽田曬鹽之法,今年九月裏回村就在郎君灣的外口修建鹽田曬鹽,大人,這小日本能懂得什麼曬鹽之法,跟他們能夠學到什麼東西。”

雖然秦錚對日本人也沒有什麼好感,但也不是凡事和日本相關的事情都要反對,對一些日本掌握的先進技術,他當然是願意吸收采納。雖然在這個時代,日本並不代表世界先進技術水平,但和清廷相比,經曆了明治維新的日本確實是要比開展洋務運動的清廷要先進一些,這是因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從上至下,從體製到經濟的全方位改革,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則是僅限於一部洋務派官員和地區,並且主要隻是對器物,兼少量的文化教育方麵進行一些革新,但並未觸及到清廷的政治體製的根本。

而日本西南部的地域、氣候和山東半島地區差不多,也是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一年的高溫期隻有三四個月,因此如果在曰本釆用曬鹽法製鹽,那麼在山東半島地區也同樣可行。這麼說來,如果韓家村的這兩個村民是向日本人學習的曬鹽法,或許到是真的可行。

於是秦錚道:“帶我去他們的鹽田看看。”

韓玉慶也不敢違令,隻好帶著秦錚等一行人沿著海灘向北方走去。走了大約十來分鍾,一行人來到了一片海灘邊,隻見在距離海邊不遠的地方,己有人開出了一大片鹽田。

這是韓玉慶對秦錚道:“請軍門稍等,我去叫他們過來麵見軍門。”說著轉身向鹽田走去。

而秦錚等人仔細觀看,隻見這片鹽田實際有兩塊,分為兩個大正方形,邊長大約在200餘米,周邊都用石塊砌成圍堰,高出地麵約有30厘米左右的樣子,外圍則是一圈寬約一米左右的水渠。而在一塊大鹽田裏,又縱橫交錯,各分成四份,這樣將一塊大鹽田分成了十六個小方格,每一個邊長約有50多米的樣子,也是用石塊砌成圍堰,但要比外圈的圍堰要略低一點,也要略窄一點。不過現在毎一塊小方格裏都注滿了水。這時正有十餘人在鹽田的圍堰上工作,看樣孑應是對圍堰進行修補、整理,其中有婦女,也有小孩。

時間不長,隻見韓玉慶帶著兩個年輕人過來,見了秦錚,回頭道:“高祥、高誌,快來見過秦軍門。”

兩人過來給秦錚見禮之後,隻見這兩個年輕人的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身材並不算高,但長得頗為壯實,不過臉色都被曬成了醬紅色,但要比秦錚等人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農民要壯實得多,可以看得出他們的生活、營養要比其他地方的農民要好一些。

見禮之後,秦錚才問道:“聽說你們兄弟學過曬鹽法。”

韓高祥上前一步,道:“回大人得話,我們兄弟兩人自私就隨父兄煮鹽為業,見鄉人製鹽十分辛苦,且產鹽不高,又曾聽南方人說,南方製鹽均是用曬鹽法,要比煮鹽法的產鹽量高出數倍,也想學習曬鹽之法,但南方氣溫炎熱,與陰島大不相同,因此南方製鹽之法不適在陰島使用,後來我們又得知日本也有曬鹽之法,日本氣候與陰島相似,故此四處打聽,終於知道在即墨金口有日本人在修建鹽田曬鹽,我們兄弟到即墨金口,學習鹽田曬鹽之法,曆時半年有餘,兩個月前才回到韓家村來,己修建了兩副鬥子鹽池曬海水製鹵取鹽。”

秦錚點了點頭,道:“你們兄弟倆也是有心之人,不知你們學到了鹽田曬鹽之法,又是怎麼做的。這鹽田為什麼要建成這個樣子。”

韓高誌道:“曬鹽之法,總不出‘曬於池,其行顆,熬於盤,其形散’ 這十二個字,鹽田稱為‘鬥子’。‘鬥子’ 又以 ‘副’論,一副鬥子是四四一十六個方格組成,方同水田,約為80畝。不過底部需整齊更平,最好用石板為底。曬鹽時,是先趁漲潮時將海水引入鬥子周圍的深渠,將渠底海水,用水車車入鬥子的第一排四個方格裏,再日下曬數日;再將第一排方格裏的水車入第二排方格內,如此至第三排、第四排方格。海水愈曬愈少,愈曬愈鹹,鹽分愈多,至第四排方格時,則可直接曬鹽。如此循環不已,產鹽亦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