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開始——人生(2 / 3)

一個人的人生不會有太多的關注和精彩,生就要考慮活著的精彩,而死就會牽顧著死後的意義和價值。一個人不管在生還是死,如果都能以高度的價值而悠揚於世,那麼就是一段有意義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像在不停地耕耘和儲藏,甚至有人說,生是播種,死是儲藏。人生都會遇到突變的遭遇,生與死也就在這其間產生。一位病人卻把死看得無比重要,而生卻被簡單的忽略了;智慧的人生會嚴肅自然地看待死亡,會感到生的悲涼。死是教會人類認識生之寶貴的最好教師。對生而言,死並非結束,而是一種改變;死亦非死,而是一次新生。因此,人們就會因為那些沒有光彩的逝去而感到哀婉,更會以美好的生命觀點來感受生與死。就像臧克家筆下所描述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生就像一支舞,死如同一段流水。以死看生,才能覺得生卻是活過;就生論死,往往流於膚淺;正像柏拉圖所說:“求知是學生和學死。”死對於不同人來說具有不同的內涵,有的人認為死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開;有的人也會認為,死亡是肉體的腐化,靈魂會長期的保存下去。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人們總是很有興趣的往生上遷移,一種長生的移動,但是真正讓人牽顏怒心的是死的哀涼。在自然法則麵前,生與死隻是在交換著自己的序列,生盡量忘卻死,而死卻不會因為厭惡而遠離生。

人生就像一座三層樓。第一層物質,第二層精神,第三層靈魂。懶散的人如果不想走樓梯,就住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衣食無憂,這樣就滿足了。這樣的人生觀就是這樣體現了。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抱這樣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地走樓梯,就爬上二層樓去,感受清靜安適的生活。有一種人不滿足二樓的風景而是盡力往三樓爬,總想領略三樓中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融於哲學、文學及藝術的人生

有人說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能悟透人生,看破紅塵。從書卷到思想,轉動著自己身體和意識的所有,尋找就是意味著你缺少某個答案。

明月星稀,一瀉萬裏白,而月白如“白”。

李白,一個外表冷漠的俠客,腰佩長劍,氣度不凡。

李白,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仙,出口成章,思維獨特。

李白,一個放蕩不羈的酒仙,伴著月光,夜夜飲醉。

皎潔的月光在天邊釋放著自己的華美,在窗沿上投下那美麗的影子。在夢境的邊緣,有一個人始終仰望著這一輪明月,並且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傾聽月光落地的聲音,不覺間會有一滴淚滑落唇角,化作酒漿落入咽喉。在李白心裏,永遠都有一輪皎月。據說,他真的很喜歡月亮。其實,喜歡月亮,並不隻有李白一人。從古至今,多少詩人,多少作家都喜歡月亮。

因為李白,我們看到了詩歌裏魅力的世界,因為李白,我們也看到了一輪明月的人生和信仰。在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內心是迷茫的,空虛的,就是因為丟失了心中的明月,丟失了自己的靈魂。如果能多看幾眼明月,多與心靈對幾句話,那心中的夢想就不會迷茫,心靈的巢穴也就不會空虛。我們的心靈,應當是永遠如月亮般純澈溫暖的。有時默默傾聽,就是一種尊重;有時伸一隻手,就是一種攙扶;有時一個眼神,就是一種鼓勵;有時一個擁抱,就是一種安慰。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幾位學生問他:“什麼是人生?”

大師帶著他們來到一個蘋果園,讓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大蘋果,隻有兩次選擇的機會,切不能走回頭路。

幾個學生開始在果林裏走著,每個人都在找自己喜歡的蘋果。等他們走到果園的一端的時候,蘇格拉底已經在那等他們了。他問學生:“你們找到自己滿意的蘋果了嗎?”幾個學生互相望著,都沒有說話。

他疑惑地問:“難道你們選擇的蘋果都不滿意?”

“老師,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吧。”其中一個學生說,“當我剛進果園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很大的蘋果,可是我還想找到一個更好的,等我走到盡頭的時候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蘋果是最好的。”

另外一名學生說:“我跟他相反,我沒走幾步遠,就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最好的蘋果,可是,在往前走的時候,我發現了更好的一個,所以,現在我後悔了。”其他同學不約而同的請求老師:“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