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左右逢源,圓潤處事——輕鬆贏得好人緣 學會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2 / 2)

25歲時,吉田忠雄創辦了專門生產銷售拉鏈的三S公司。50歲時,吉田忠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拉鏈生產工廠,完成了年產拉鏈長度繞地球一周的宏願。每逢有人追問他的成功之道時,吉田忠雄總是笑著說:“我不是愛護人與錢而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為別人利益著想,就不會有自己的繁榮。對賺來的錢,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為員工的紅利,一部分再投資於機器設備上。一句話,就是善的循環。”

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環”哲學。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雙贏。公司支付的紅利,他本人隻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餘60%由公司員工分享,這是其他老板難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職員把工資及津貼的10%存放在公司裏,用來改善設備,提高利潤;員工每年可以分到8個月以上的資金,但他要求員工資金的2/3購買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資金,員工薪水與資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善的循環”。

卓越的管理者懂得“與人分利”。他們有著高瞻遠矚的眼光,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不是一時興衰。他們會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放棄一時小利。他們把員工看做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而不是企業利潤的搶奪者。他們會和員工分享利潤,以此來調動員工更大的積極性,從而創造更多的財富。

與員工分享利益,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利益可取的分配原則,是對員工勞動價值的承認,讓員工共享企業的發展成果,也是現代企業管理之要義。關心、愛護員工,尊重、理解員工,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企業這個大家,要努力營造的良好環境,把每個員工都當做家庭一員對待,營造家的溫馨,才能形成親和力和向心力。反之,隻顧企業利益,隻顧自己多獲利,隻願員工拚命多幹活,卻不讓員工分享利益,那麼這樣的企業的發展是不會有什麼前景的。

員工和企業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利益的實現都離不開另一方的協助。企業的利益依靠員工實現,如果企業管理者隻是將眼光停留在目前,看不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就不可能和員工分享利潤,從而難以調動員工持久地積極工作。管理者的短視思想隻能讓企業停留在一個狹小的發展空間裏,難以帶動員工提高積極性,隻有認識到員工的價值,和員工分享利益,才能夠和員工建立和諧關係,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