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二章 治人——低調做人的防禦術(3 / 3)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愛故意找碴兒、尋釁滋事,想讓別人下不來台。這時你如果退避三舍,必會遭人恥笑;如果視而不見,也難免有軟弱之嫌。你想化被動為主動,就要反唇相譏,既可讓尋釁者無言以對,也能在主動中有台階可下。

反譏首先要會借力使力,順水推舟,借石反砸。其次要冷靜沉著,一擊即中要害,用力迅猛,使對方一下子就啞口無言。最後要注意區分對方的攻擊性質。他是侮辱性的,便叫他自取其盡;他是諷刺,就讓他“回收’諷刺。總之是要讓攻擊者的用力與其受到的反擊力成正比。

張因為和李意見相左,便想在公眾場合故意給李難堪。李在一次發言中,不慎讀錯了一個字,張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李:“水平太差,那麼簡單的字都不認得,還好意思在眾人麵前說話!”李見張故意尋釁滋事,也就不客氣了,笑著對他說:“這總比你作錯事不認帳要強一點吧!”

李的話實際是事出有因,張在損壞了別人的東西後,非但自己不承認,還欲嫁禍於人,但又被人揭穿。因為這件醜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話一出,眾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視而笑。張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台的情況下,運用反唇相譏之法,轉移了視線,巧妙地回擊了張的侮辱,也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

齊國的相國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對他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很善於言辭的人,現在正動身來我國,我想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出了個主意。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舉行酒宴來招待他。正當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人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的麵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人,是幹什麼?”差人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是嗎?”

晏子站起來離開席位,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橘樹。桔樹和橘樹雖然長得很像,但它們結出的果實味道卻不大相同。桔子甜,橘子酸,為什麼呢?由於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齊國土生土長的人,在齊國時不做賊,一到楚國就又偷又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慣於做賊麼?”

楚王聽後苦笑著說:“德才兼備的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現在是有些自討沒趣了。”

反譏時不要激動,要控製情緒。平和的心境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現自己的涵養與氣量,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質上鎮住對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隻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選出最佳對策,否則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

在反唇相譏的過程中,不能說了半天,還不得要領,或詞軟話綿。打擊點要準,一下擊中要害;反擊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借法律權威,加強威懾力

15歲的周剛從同學處回到家時,發現房門洞開,裏麵傳出搬動東西的聲音。朝裏一看,一男子在翻箱倒櫃,似尋錢財。那男子也抬頭發現了周剛,他當即操起事先備好的菜刀,瞪眼逼視著周剛。周剛麵對高過自己一頭的竊賊,怒目對視了一陣,突然大喝一聲:“把刀放下!”這一聲竟鎮住了竊賊。

“告訴你,如果你真動了刀,那性質就變了,那就是搶劫,少說也得判個三年五年的!要是你放下刀,我給你個投案自首的機會。告訴你,我的三個同學正在門口鎖車子,我可以馬上招呼他們把你抓起來。你把刀貼地扔過來!”

周剛氣勢奪人的喝斥,降服了竊賊,使竊賊乖乖地把刀扔了過來,並且在鄰居們的幫助下,把竊賊送到了派出所。

15歲的中學生周剛麵對個高體壯又手持凶器的竊賊隻幾句話便將其降而擒之,這不能不令人讚佩之至。細析之,周剛可讚之處有三:

首先,以恐嚇鎮住了竊賊。周剛針對竊賊色厲內在的本質,先發製人,斷然大喝:把刀放下!給惶急亂神的竊賊造成來者不善的威壓氣勢,他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周剛借此改變了自己個小力薄的不利局麵,還傳出聲響給了鄰裏,更加暴露了竊賊。

其次,用恐嚇擊垮了竊賊的心理防線。當竊賊手中舉起了菜刀時,周剛沒給竊賊喘息定神的機會,隨即舉起了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的寶劍:如果真的動了刀,盜竊就變為了搶劫,性質惡劣了,處罰必加重;若順從就擒,可算投案自首,當然能減輕處罰或免於處罰。“兩罪權衡取其輕”,竊賊的行凶殺人的欲望自然就得到了抑製。周剛接下一句:三個同學在門口鎖車,可馬上招來抓你。兵不厭詐,對賊也適用。這一詐,破滅了竊賊拚死出逃的微薄希望,使之明白自己已是“甕中之賊”了,隻能放下菜刀,走投案自首一條路了。

再次,少年又心細如發,錦言一句,急繳賊械。周剛智計連用逼得竊賊勢消神沮,隨即又命令:“把刀貼地扔過來!”“貼地扔刀”,限定了扔刀的方式及力度,也斷絕了敵人借扔刀之機再次行凶的可能,真是“謹言一句”,化險為夷啊。這種以法律這把“尚方寶劍”來恐嚇歹徒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勸誡頭腦發熱者。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一旦發生激烈的矛盾衝突,當事人在衝動情緒之下,很可能幹出蠢事來。每當這時,同事、親人、領導必然會出麵進行規勸,幫助他們恢複理智,使問題得到正確處理。能夠增強勸導語言力度的說法很多,其中有一種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這就是善於運用法的威力,強化說理語言的剛性;借助於法律的權威與嚴肅性,喚起當事人的法律意識,約束自己的言行,最終達到說服目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借鑒:

1.借助法律的權威性,加強勸說語言的威懾力。

麵對頭腦發熱的人,勸說者可以站在法律的立場上,以嚴肅的口吻,威嚴的神態,著力強調對方行為可能造成違法的危險後果,借以增強語言的威懾力,引起對方的警覺,能有效地避免事態惡化。

2.借助相關法律知識,增強勸說語言的征服力。

有些人平時不學習法律知識,不知法,不懂法,遇事時難免意氣用事。對這種人就要注意介紹法律知識,使他們知道法律的內容與自己言行的關係及其後果。這樣的勸說才有力度,才能服人,才能使對方自覺用法律規範來校正自己的不當言行,最終達到規勸的目的。

3.借助具體法律條文,增強勸說語言的引導力。

有時候,當事人受了害,因為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可能衝動蠻幹。勸導者應運用具體的法律條文幫助分析對照,說服規勸,使之心服口服,作出正確的言行選擇。

旁敲側擊,話裏藏話

生活中有大量的話不用直接說出來,話裏帶出來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來表達。於是便有一語雙關、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等旁敲側擊的藝術性語言。

1952年,正在蘇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鬆將去蘇聯其他城市訪問。蘇共總書記動列日涅夫到莫斯科機場送行。正在這時,飛機出現故障,一個引擎怎麼也發動不起來。機場地勤人員馬上進行緊急檢修。尼克鬆一行隻得推遲登機。

勃列日涅夫遠遠看著,眉頭越皺越緊。為了掩飾自己的窘境,他故作輕鬆地說:“總統先生,真對不起,耽誤了你的時間!”一麵說著,一麵指著飛機場上忙碌的人群間:“你看,我應該怎樣處分他們?”

“不,”尼克鬆說,“應該提升!要不是他們在起飛前發現故障,飛機一旦升空,那該多麼可怕啊!”尼克鬆的話裏有辛辣的諷刺、澀澀的挖苦、無聲的指責,而這些卻是以貌似誇獎的話傳達了出來的,聽了這話,除了苦笑,還真什麼也說不出來:人家可沒有任何難聽的話,何必落個“自作多情”,“神經過敏”的把柄呢。

接話很簡單,可以回答,可以附和。解話似也不難,除了直言明意易於理解外,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會話隱涵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去。

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提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裏有活,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在交際場合,遇到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采用以下策略:

1.以牙還牙。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醜惡,戲弄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作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麵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一生敏捷的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使旁觀者痛快淋漓,覺得酣暢。

2.以退為進。有時在交談中,表麵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

一樣,先把手往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

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麼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挪揄道:“既然人這麼多,怎麼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裏,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裏。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幾句話說得楚王麵紅耳赤,自覺沒趣。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采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國,這是一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能,這是“進”,以退為進,綿裏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

成,反受奚落。

3.暗藏鋒銳。在某些場合,將某一固定調拆開來解釋,賦予原詞新奇意境,使能化腐為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周恩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那個記者聽後啞口無言,一副窘態。周總理這一妙答,巧妙利用訴調法,創造了一種新奇的含意,時而山重水複,忽而柳暗花明,點石為金,化拙成巧。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淵,露稅處天下英擋其勢。

話裏藏話,總體上有兩個基本功:一是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惡毒之意,否則便會成為笑柄,白白被人耍了自己還陪著笑臉。二是要金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話說得很藝術,又讓聽話之人心領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你的敵人發出的旁敲倒去之音,暗含惡毒之意,這是一種無形的霹靂,甚至會讓你身敗名裂,萬萬不可小瞧。對待居心不良的暗算的上策便是還以顏色。維護自己的名聲和麵子,是自我保護。立足於世的必備功夫。

以惡製惡,利用惡人拿惡人

在人際交往中,碰到惡人是難免的。遇上惡人怎麼辦?常言道:惡人自須惡人磨。製住惡人,辦成己事,並非易事。必要時就需要以毒攻毒,以惡製惡。

天下之事,千奇百怪。有些事依常理,按常規去辦常無法奏效。特殊情況下辦特殊的事,就需用特殊的非常手段,利用惡人製服惡勢力,辦成大事、辦成好事就是其中的絕活之一。

漢代的朱博本是一介武將,後來調任地方做地方文官。他利用以惡製惡的手段,製服了地方上的惡勢力,被人們傳為美談。

在長陵一帶,有個大戶人家出身的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輕時曾為非作歹,欺男霸女,有一次竟然欲強奸一幼女,結果被其家人用刀砍傷了麵頰。如此惡棍,本應重重懲治,隻因他賄賂了官府的功曹,而沒有被革職查辦,最後還被調升為守尉。

朱博上任後,有人向他告發了此事。朱博覺得太豈有此理了!就召見尚方禁。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硬著頭皮來見朱博。朱博仔細看尚方禁的臉,果然發現有疤痕。就喊退左右,假裝十分關心地詢問究竟。尚方禁做賊心虛,小雞啄米似的接連給朱博叩頭。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本官想給你個立功改過的機會,你能自己效力嗎?”

於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談話情況,要他有機會就記錄一些其他官員的言論,及時向朱博報告。尚方禁已經嚴然成了朱博的親信、耳目了。

自從被朱博寬釋重用之後,尚方禁對朱博的大恩大德時刻銘記在心,所以,幹起事來特別賣命,不久,就破獲了許多起盜竊、強奸等大案,工作十分見成效,使地方治安情況大為改觀。朱博遂提升他為連守縣縣令。

抓刀要抓刀柄,製人要拿把柄。智者在對手身上發現了弱點,從不會輕易放過,而是用其弱點“拿住”他為己所用。這種方法可應用在對下屬的控製上。

朱博拿人把柄的事還有下文:又過了相當一段時期,朱博突然召見那個當年受了尚方禁賄賂的功曹,由於朱博早已從尚方禁那裏知道了這位功曹貪汙受賄,為奸為賊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寫的交代材料,覺得大致不差,就對他說:“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聽候裁決。從今後,一定要改過自新,不許再胡作非為!”說完就拔出刀來。

那功曹一見朱博要拔刀,嚇得兩腿一軟,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裏不住地喊:“大人饒命!大人饒命!”隻見朱博將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寫下的罪狀材料,三兩下,將其裁成紙屑,扔到紙簍裏去了。

自此後,這位功曹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工作起來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以惡製惡對惡人的震懾作用有多大。而這也的確是辦事的一個妙方。值得注意的是,以惡製惡的辦事方法絕不能用於挾嫌報複,牟取私利,否則將與惡人同流合汙,將比歹徒更加歹毒,這也不是普通人辦事的正常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