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七章 靈活——低調做人的應變術(2 / 3)

有時,與師長、上級辯論,你認定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不能讓步,可是出於禮貌或無條不能堅持,在這兩難境地,假設句可說是最好的解圍方式。

一個學生和班主任爭論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門,老師一口咬定絕對不能。學生很長時間不能說服老師,又見老師似有怒意,為了結束爭論,給老師一個台階下,他巧妙地說:“如果老師說得正確,那我肯定錯了。”這本是一句廢話,它並沒有肯定老師的觀點,然而這位老師聽了卻不再爭執。

有時,對猝不及防或不願、不好回答的提問,也可采用這種句式。問:“你愛王小姐嗎?”回答一:“如果她愛我,我就愛她。”回答二:“如果她可愛,我就愛她。”回答三:“如果我愛她,那就是愛上了她”

由於附加了假設的條件,使表達變得婉轉,所以問話人、說話者和涉及對象都能接受。

5.承認錯誤,誠懇致歉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圓場辦法。

在交往中,各種矛盾屢見不鮮,但許多矛盾是可以通過道歉消除的。其中,傷害了別人的人,隻要能多些自我反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受害人誠懇道歉,便不難化解矛盾。

周揚是文藝界的主管領導,盡管有政治形勢的原因,使他不得不充當整人的角色,而且後來也成為挨整者之一。但他對“文革”中文藝界許多人的挨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文藝界有許多人對周揚十分反感。然而“十年浩劫”結束之後,由於周揚在許多會議上對自己的行為做十分沉痛的反思,多次向許多被他整過的人道歉,即使一些人仍耿耿於懷,但畢竟沒有太多的人說周揚一無是處。想來周揚在他的晚年,如果還能比較心安理得的話,這與他向他整過的人道歉,不能說沒有關係。他和許多人的矛盾,在他的道歉中得到了化解。

6.主動背黑鍋,有利於化幹戈為玉帛。

領導對下屬之間發生的糾紛,有時隻要主動地承擔責任,就可以化解雙方的矛盾。

小王和老周同在辦公室工作。一次,小王去市府聽報告,老周不知道,因此對小王很有意見,當麵質問小王為什麼不告訴他聽報告的信息,兩人因此而大吵起來。彭主任了解吵架的原因後,對老周說:“聽報告沒有通知你,這不是小王的錯,是我沒有要他通知你,因為你們兩人有一個人去聽報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見就對我提吧,不要責怪小王啊。”老周聽後,覺得自己錯了,於是主動向小王致歉,他們又和好如初。

7.幽默失靈的時候並不多,用它圓場一般較易奏效。

弗洛伊德說:“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適應的人。”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句幽默語言能使雙方在笑聲中相互諒解和愉悅。

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位美國朋友帶著兒子去看他。他們談話間,那位壯得像牛犢的孩子,爬上馮驥才的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如果直截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顯得自己不夠熱情。於是,馮驥才便說了一句幽默的話:“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說:“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結果既達到了目的,又顯得風趣。

以上介紹了七種常用的圓場技術,若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那效果將更好。當然,圓場之“圓”沒有一成不變的技術,圓場之“場”也無特定無疑的情形。圓場需要有心人,更需要適應性強的有心人。

上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所謂的見什麼人說什麼人話,實質上也就是在與對方交往之中,應盡量使用對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並說對方熟悉、開心的話題。“見人說人話”是待人處世中有關溝通的秘訣,也是與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待人技巧,一種處世藝術。

“見人說人話”,雖然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麼做,保證你會受益無窮。

有個青年想向一位老中醫求教針灸技巧,為了搏得老中國的歡心,他在登門求教之前作了細致的調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醫平時愛好書法,遂瀏覽了一些書法方麵的書籍。起初,老中醫對他態度冷淡,但當青年人發現老中醫案幾上放著書寫好的書法,便拿起來邊欣賞邊說:“老先生這副墨寶寫得雄勁挺拔,真是好書法啊!”對老中醫的書法予以讚賞,促使老中醫升騰起愉悅感和自豪感。接著,青年人又說:“老先生,您這寫的是唐代顏真卿所創的顏體吧?”這樣,就進一步激發了老中醫的談話興趣。果然,老中醫的態度轉化了,話也多了起來。接著青年人對所談話題著意挖掘,環環相扣,致使中醫精神大振,談鋒甚健。終於,老中醫欣然收下了這個“懂書法”弟子。

你從青年人與老中醫交往的事例中難道沒受到什麼啟發嗎?在待人處世中,我們所麵對的交際對象性格迥異,有的生性內向,不僅自己說話比較講究方式方法而且也很希望別人說話有分寸。因此,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就要特別注意說話的方式,盡可能對其表現得尊重和謙恭些。

有位未來的女婿初次登嶽父家門,發現這位女友家的茶杯、茶壺、碗碟等用具都是非常精致的花瓷器,馬上就判斷出老爺子喜歡什麼,他便稱讚說:“這青花瓷器感覺古樸典雅,精致極了。”就一句話,把嶽父高興得合不上嘴,他們馬上有了共同的話題,談得非常投機。

當然,也有的交際對象性格比較急躁、盲率,講話如拉風箱直來直去,同時,也不太計較別人的說話方式。所以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就要開門見山,有話直說,千萬不要兜圈子。

有位名牌大學中文係畢業的高材生,在人才招聘會上,想應聘某公司辦公室秘書,青年人在經理麵前作自我推銷時說話拐彎抹角,半天不切主題地說:“經理,聽說你們公司的環境相當不錯。”經理點了點頭。接著,高材生又說:“現在高學曆的人才真是越來越多了。”經理還是點了點頭,什麼也沒說。爾後,高材生又說:“經理,秘書一般要大學畢業,要比較能寫吧?”高材生的話兜了一個大大的圈子,還是未能道出自己的本意。豈料,這位經理是個急性子,他喜歡別人與他一樣,說話辦事幹脆利落。正因為高材生未能摸透經理的性格,結果話未說完,經理便托辭離去,高材生的求職化成了泡影。

由此可見,要想根據別人的潛在心理說話,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兒上,就要時刻注意揣摩你的交際對象心裏在想什麼。

如果你說的話與對方的心理吻合,對方就樂於接受;反之,你說的話就會使對方產生排斥和抵觸心理。

某絲織廠車間女工小張創造了該廠接線頭操作的最高記錄,引起廠長的極大興趣。此刻,善於揣摩廠長心理的生產科長向廠長建議說:“廠長我們是不是召開一個技能操作現場會,讓小張現身說法介紹操作經驗,這樣,就能以點帶麵,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結果,廠長當即采納建議並對生產科長的想法大加讚賞。

在待人處世中,需要與不同身份的人交際說話。因此,針對不同的身份,所選話題也應有所不同,即要選擇與之身份、職業相近的話題。比如,你在旅途上遇到了一位老農民,如果你把話題引向現代女性美容上去肯定是“驢唇不對馬嘴”了。倘若你說:“大叔,今年的收成咋樣啊?每畝地的小麥能收多少?”這樣,就能激起老農與你談話的共鳴點和興奮點。

要贏得別人喜歡,就要談論感興趣的事。因此,在待人處世方麵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遇到老人就一定要去談他的小孫子、小孫女,在老人心目中,他的小孫子是最可愛的,很多大人物出去旅遊、辦公事甚至植樹,都要將小孫子帶上。你給老人買東西還不如給小孩買東西,讓他印象深刻。遇到對方有位小孫子,你就猛誇他小孫子真聰明、真活潑;小孩子聰明不聰明誰知道呢?反正這話對方肯定樂意聽。如果對方有位小孫女,你就說他小孫女真可愛、真天真;小孩子自然個個可愛,這話也不假。另外,對一個集郵迷你不妨談談好郵票,對一個足球迷談他喜歡的球隊如何取勝,球技如何高超,對注重養生之道者談談氣功和太極拳,向一個成功者請教他的奮鬥史和成功的經驗……

與人交談時,如果能較好地運用上述方式方法,就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兒上,就會使你言到功成!換句話說,隻要你能夠把臉皮磨厚,投其所好,見什麼人什麼話,便一定能夠成為待人處世中的大贏家。

巧妙應對,機智周旋

在人際交往中,最聰明的人總能發現自己身處何處,知道左右存在什麼利害,然後巧妙應對,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可以說,巧妙應對是待人處世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些事情之成敗,全在於你應對的靈敏度。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立刻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曰:“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豈不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 “隻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

有一年中秋節,乾隆在清漪園閑暇無事,便令劉墉等一幫文人陪他去逛西堤。當時堤上種了許多果樹,又正值中秋時節,各種果實掛滿枝頭,煞是好看。

剛走兩步,乾隆便來了興致。他吩咐隨從太監在昆明湖裏采了一個蓮蓬,親手剝開,嚐了一粒蓮子,又吐出來,隨口吟出一句詩:“蓮籽心中苦”,並示意大臣對詩。

正當大臣們忙著琢磨皇上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如何答對才好的時候,平時受在皇帝麵前討好逞能的和珅,急忙搶先謅了一句:“母豬肚裏臭。”

乾隆聽後把臉一沉,訓斥他說:“今日是中秋佳節,豈可以汙言穢語來煞風景!”

和珅討個沒趣,趕忙跪地乞求免罪。

乾隆又瞟了劉墉一眼,示意讓他對詩。劉墉從容地從路邊梨樹上隨意摘了一隻梨子,咬了一口又吐出來,吟了一句:“梨兒腹內酸。”

乾隆聽後連連點頭說:“好詩!”隨即又訓斥和珅說:“你要好好讀點詩文,也要學得文雅一點。”

乾隆也是個好逞能的人,他見劉墉出口就對上了他的詩,心裏又有些不是滋味,便成心想把劉墉難倒,好讓他在臣們麵前出出醜,殺殺他的銳氣。乾隆看見路邊的柿子樹上掛滿了青柿子,便對劉墉說:“剛才那一聯你對得很工整,朕賞你個大柿子吃。”

青柿子很澀,自然很難吃。乾隆的意思是看你劉墉吃不吃。

隻見劉墉高高興興地從太監手中接過青柿,說完“謝主龍恩”,從身上掏出一把小刀,把柿子分成幾片送給幾位大臣,他自己留薄薄一片,並說:“這是皇上的恩賜,我不能獨享,請諸位分享吧!”

當著皇上的麵,大家誰也不敢不吃,結果把大臣們澀得個個吐舌咋嘴,狼狽不堪。

乾隆又帶著大臣們繼續向南走。來到一棵大梨樹下站住了,他讓太監先了一個又大又黃的鴨梨,賞給劉墉吃。劉墉正好口渴得很,接過鴨梨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還不斷地說: “真香!真甜!”

旁邊的大臣們流出口水來。乾隆問他:“你這次為何不分給大家吃啊?”

就聽劉墉說:“我主萬歲!這鴨梨雖然味道鮮美,人人想吃,我卻不能把它分給諸位吃。皇上想啊,今天是團圓節,若是眾大臣分梨(離)了,那還怎麼能忠於皇上,保住咱大清的統一江山呢!”

乾隆聽後樂得開懷大笑,說:“劉墉,你的確機敏過人,你的保國忠心,朕是明白了。”隨後就賞給劉墉三眼頂戴花翎,對他更加信任了。

確實,這劉墉的回答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妥,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轉眼間以妙言趣對皇上。

別在一棵樹上吊死,要為自己多謀出路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了自己的前途,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為自己多謀幾條出路,而不可在一棵樹上吊死。具體來說,不妨參考以下兩條法則。

一要投靠正處於事業上升階段的人,以保證前程的光明。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一個注定要失敗的老板手上,太可惜了,也太不明智了。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這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啊。此時占據荊州的人是劉表,而諸葛亮正在劉表的統治範圍內,諸葛亮對劉表卻不感興趣。

《後漢書》說劉表“其猶木偶之人也”。《三國誌》說他“有才而不能用,愚鈍得像個木頭人;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采納正確的建議”。這三項僅其中一項就足以使一個領導者失敗,更何況劉表“三毒俱全”,誰敢跟隨這樣的老板?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道理,跟了劉表,折騰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劉表的陪葬品。很多人都知道“伏龍、風雛得一個可安天下。”這二人都在劉表眼皮底下,他也沒想過請人才出山,諸葛亮當然也無意於劉表這匹駑馬。

劉備出身好,係出名門,排起來是當今天子的叔叔;劉備名聲好,天下人都知道劉備仁義,沒有不良紀錄;劉備是支頗具實力的“潛力股”,上升空間很大,別的不說,在曹操心中看得上眼的人物,就隻有他了;更重要的是劉備當時不缺猛將,關羽、張飛、趙雲都有萬夫不擋之勇,缺少的是運籌帷幄的謀士,而諸葛亮自己正是這方麵的人才。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坐上劉備這輛快車。或許是對所要托付終生的主子的考驗,諸葛亮對待擇主一事特別謹慎,寧願劉備多跑幾趟,以考驗未來主人對自己的“渴求度”。即便冒著劉備因撲空打消聘請自己的念頭的危險,也在所不惜。事後證明,諸葛亮沒有上錯車,借助劉備給予的信任,成就了驚天動地的事業。

為什麼諸葛亮不投靠孫權呢?赤壁之戰前夕,他到東吳促孫、劉聯盟,孫權的謀士張昭勸諸葛亮留在東吳,諸葛亮回絕了。不是因為孫權不夠優秀,而是因為孫權不能使自己盡情施展才能。為什麼?因為東吳此時謀士眾多,人才濟濟,自己不可能得到充分倚賴。

曹操那裏也是如此,郭嘉、荀或、程昱智囊團內重要人物,在曹操心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諸葛亮後去者吃虧,很可能會事倍功半。

龐統和諸葛亮齊名,他到劉備那裏求職,因為麵醜狂妄而不受重視,隻能當個縣令,這隻是表而原因,更重要的是龐統來得晚了,劉備有了諸葛亮,對人才的“渴求度”降低了。後來龐統的遭遇,表明他也算找對了馬,隻不過是自己命運不濟罷了。

有專家研究表明,很多公司的高級領導,都是在公司開創時期,就已開始為公司效力。有的是主要開創者,有的是第一批雇員,總之,他們都是早期加入公司的人。先來的就比後來的更容易占據主要領導崗位。

二要及早發現自己的“靠山”根基是否已經動搖,然後確定是否要改換門庭。

後唐明宗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從厚即位。李從厚即位不到四個月,同宗李從珂即興兵來伐,要奪取帝位,李從厚得到消息後,連臣下也來不及告訴,就慌忙跑到姐夫石敬塘的軍中。第二天早上,馮道及諸大臣來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從珂兵變,並率兵往京城趕來。馮道這時一反常態,極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從寒微之族被任命為宰相的,按理說,此時正是他報答明宗大恩的時候,況且李從珂起兵實屬大逆不道。但馮道所想的是李從珂擁有大軍,且性格剛愎,而李從厚不過是個孩子,即位以來尚未掌握實權,為人又過於寬和優柔,權衡了利弊之後,他決定率領百官迎接李從珂。

如果你的靠山實力已經衰弱,並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那就盡早的另謀出路吧!死守下去,隻能使自己也跟著走向敗亡,這是一種“愚忠”,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遇強則迂,以退為進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事情極端不利,甚至危及生命時要考慮如何才能全身而退!要知道:遇事硬頂不是智者的辦事策略,“遇強則迂,以退為進”才是上策。

武則天年方十四時便被唐太宗召入宮中,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亂,有一個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後代著想,把姓武的人逐一檢點,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對於武媚娘,由於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另擇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隻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當唐太宗自知將死時,仍不忘如何確保李家江山的長久萬代,要讓頗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死之前,李治和武則天都在他床邊,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麵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治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著是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撒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後,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是冰雪聰明之人,哪還聽不出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麼辦?她心裏清楚,隻要現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她趕緊跪下說:“妾蒙聖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聖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隻願現在就削發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聖上長壽,來報效聖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並命她即日出宮,“省得朕為你勞心了”。

唐大宗本來是要處死武媚娘,但畢竟自己很喜歡她,心裏多少有些不忍。現在武媚娘既然敢於拋卻一切,脫離紅塵,去當尼姑,那麼對於子孫皇位而言,不可能有什麼危害了。

武媚娘拜謝而去。

李治也借機溜了出來,對武媚娘嗚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嗎?”媚娘滿臉無奈的憂傷,她回身仰望太子,歎了口氣說:“主命難違,隻好走了。”“了”字未畢,淚雨已下,語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願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隻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殿下登基之後,不忘舊情,那麼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媚娘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則天很快又被召入宮中。

武則天的聰明之處在於能識別“風緊”還是“風鬆”,在危難麵前能迅速分清主次,並能果斷地“退”,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風鬆”了,又再回,來,後來時機一旦成熟,武則天果斷地由退轉進,成為中國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靈活辦事的技巧值得我們探討。在我們做某件事時,如果情況對自己不利,再要繼續下去很可能慘遭挫敗,甚至丟了性命。那就必須考慮如何靈活地全麵而退。

首先,要仔細分清形勢是否很不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離的決定。因為,撤離畢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為保存實力,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行動。假如形勢並非很危險,再堅持一下就會成功,就絕不要輕言撤退。

其次,情況不妙時,必須當機立斷,主動撤退,否則,肯定是血本無歸。

好馬也吃回頭草

聰明人一定會懂得吃“回頭草”,善於吃回頭草的人更能從曾經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能夠更清醒地權衡利弊,因此也能比原來做得更加出色。

一位優秀的職業足球教練,自從接手一支毫無進取心的球隊以後,就一直焦頭爛額,為什麼呢?因為俱樂部高層實在是急功近利,為了獲得好的名次,老是幹涉他的工作。一些能力平平的球員憑借關係硬塞進首發陣容當中,一些已經被證明是平庸的教練也被派來“配合”他工作,他先進的足球思想和戰略戰術總是被這些“婆婆”們大打折扣。每次比賽,高層既想求勝又不讓他放開手腳,他就這樣“帶著鐐銬跳舞”,稍微大膽進攻,就被指責為冒進,好幾次都是先進了球,立即全線退守,終於被對手追平甚至反超。贏了球,成績是大家的;輸了球,他卻成了出氣筒,承受著媒體、球迷的唾罵,裏外不是人。

終於,職業教練的尊嚴使他忍無可忍地提交了辭呈。但在“下課”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對球隊裹足不前的狀況大包大攬,至於辭職原因,強調完全係個人因素,維護團隊的團結。

自從這位教練走後,球隊更加保守,以“保平”為目的,毫無鬥誌,被動挨打,成績一路下滑,降了級。沒有比賽就沒有鑒別力,俱樂部終於明白,一個職業教練的作用是無法用行政措施替代的,他的敬業精神也是無須俱樂部來懷疑的,對於球隊的成功,他本人比誰都看得重。

俱樂部經過研究做出決定,重新邀請這位前教練掌舵,並且保證絕對不幹涉他的任何分內工作。俱樂部首先向他表達了誠摯的歉意,而且向他做出鄭重保證。這位教練見俱樂部方麵態度誠懇,並沒有對以前的委屈耿耿於懷,考慮幾天後重新執掌帥印。在以後的工作中他果然沒有受到任何幹擾,率領他的隊員愈戰愈勇,當年升級,次年進入三甲,第三年奪取冠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如果這位教練信奉“好馬不吃回頭草”話,他能留下了職業生涯中的又一個輝煌嗎?

有位年輕人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女友並且一見鍾情墜入愛河。誰知他這位女友這山望著那山高,不久又結識了一位高幹子弟,由於對方甜言蜜語很會討好女人,家境也好過她過去的男友,於是,她便同原來的朋友提出分手。這位朋友正沉醉在愛情的甜蜜與幸福之中,聽到這一消息後頓時如雷轟頂,陷入失戀的痛苦之中。

很長一段時間裏,他整天異常苦悶,徹底失眠,失戀的滋味恐怕大多數人都品嚐過。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為了使自己盡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位朋友把全部精力傾注在事業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即小有成就。

正在這時候,他以前那位女友突然又找到他,痛哭流涕地要求恢複關係。原來,在她與男友分手後,與那位高幹子弟相處了一段時間,很快發現此人金玉其外,是位品行不端的花花公子,於是斷然與他斷絕了往來。想起與過去的男友相處的那些幸福甜蜜時光,這位少女追悔莫及。經再三考慮之後,決定向舊友說明一切,並懇求對方的諒解。

當時,這位朋友頗感猶豫。正所謂舊情難舍,但考慮到周圍人的閑言碎語,該不該吃“回頭草”令他頗費躊躇。有不少人也勸他快刀斬亂麻與女友徹底斷絕往來,“好馬不吃回頭草”。

這位朋友是位講義氣重感情的人,他想起過去自己與女友相處的那段時光,女友身上的諸多優點,女友在自己麵前流下的悔過眼淚……最後,他毅然決定與女友重續舊緣。

後來,兩人終於喜結連理,婚後家庭美滿幸福,這位朋友得了位賢內助,事業有成令人羨慕。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不知使人喪失了多少機會。絕大多數人在麵臨該不該回頭時,往往意氣用事,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麼也不肯回頭去吃,自以為這樣才是有“誌氣”。這是一種很幼稚的做法,你要考慮的是回頭草有沒有前邊的草好,如果你已經攀上高枝,回頭草自然是可以不吃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回頭草能不能使你脫穎而出。如果回頭草能使你達成心中的理想,意氣用事是沒有必要的。

“反芻”越嚼越有勁頭,“回鍋肉”越吃越有味道,第二次握手更明白缺點在哪裏,破鏡重圓更懂得珍惜。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卻有重逢的燦爛季節。

隻要不鑽牛角尖,人就有機會

聰明人應該始終保持對新鮮思想觀念的敏感性,當新的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出現的時候,應勇於拋棄陳見,擁抱新的看法。

有一天,東郭先生的三個弟子將要去襄陽。東郭先生送他們到路口時,說道:“從這兒往南走,全是暢通的大道,你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就對了,別走岔路啊!”

三個弟子分別是左野、焦苕和南宮無忌,三個人向南走了50多裏時,卻遇上了一條大河流,橫在老師指示的正前方。他們左右觀察了一下,發現沿河走半裏左右,便有一座橋可行。

南宮無忌說:“那兒有座橋,我們從那兒過河吧!”

但是,左野卻皺著眉頭說:“這怎麼行?老師要我們一直往南走啊!我們怎麼能走彎路呢?這不過是個水流罷了,沒什麼可怕。”

說完之後,三個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過,由於水流相當湍急,好幾次他們都險些葬身河鹿。

雖然全身都濕透了,也總算安全地過了河,三人繼續趕路,又往南走了100多裏時,又遇上了一堵牆,擋住了前進的道路。

這次,南宮無忌不再聽其他兩個人的意見了,他堅持地說:“我們還是繞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卻固執地說:“不行,我們要遵循老師的教導,絕不可以違背,那樣我們一定能無往而不勝。”

於是,焦苕和左野朝著牆撞去,隻聽見“砰”地一聲,兩個人重重地撞倒在地上。

南宮無忌惱怒地說:“才多走半裏路而已,你們幹嗎不考慮呢?”

東野說:“不,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後悔,與其違背師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為遵從師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說:“我也是,如果違背老師的話,就是背叛者。”

兩個人話一說完,便相互攙扶,奮力地往牆上撞了去,南宮無忌想擋也擋不住,兩個人就這麼撞死在了牆下。真可謂“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當一個人深陷“牛角尖”的時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人死胡同,他還可能標榜頑強和百折不撓。大多數鑽牛角尖的人都有一種心理:自暴自棄,不成功便成仁。殊不知,這一念之差,自毀了多少英雄豪傑的大好前程!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即是一例,他抱著“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牛角尖信條自殺了,卻沒有想過“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真正成了一個“枉死鬼!”楚霸王自刎或可稱為英雄,可是東郭先生弟子卻死在了愚昧的想法下。

鑽“牛角尖”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愚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雖可嘉,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看呢?那就是與其“移山”,不若 “搬家”。太行、王屋二山何其之大,要移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的努力。假如“搬家”的話,在“愚公”一代就可完成,而且還可以做很多別的事情。難怪人稱這移山老頭為“愚公”,可見前人業已看出移山之舉的不可行了。

隻要不鑽牛角尖,人就有機會;隻要不鑽牛角尖,生命就不會浪費,因為正常的人都具有創造性的潛質!

你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靈活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正確方向,還要隨時檢查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了偏差,並且適時地進行調整。注意自己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你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隻要您在意念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之道,即可走向成功。

如果行不通的話,就換一種方式去努力

每一位有“心計”的人在關鍵時刻,總會放棄無謂的固執,冷靜地分析每一個問題,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的方向,並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年輕時曾在美國某個石油公司工作。那時,他所從事的隻是一項普通工作——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他每天麵對這項枯燥無味的簡單工作,感到非常厭煩,想換個工作。但他學曆不高,又沒什麼一技之長,所以根本找不到工作。沒辦法,他隻好繼續耐心工作。有一次,他發現石油罐蓋每旋轉一次,焊接劑就滴39滴,他的腦子裏突然有了靈感,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不就節約成本了嗎?

從那以後,洛克菲勒潛心鑽研,研製出“37滴型”焊接機。但利用這種焊接機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洞,並不實用。麵對失敗,他沒有放棄,而是換了一種方法繼續研製,最終研製出了“38滴型”焊接機,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外形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發明十分重視,並生產出了這種機器。盡管隻節省了一滴焊接劑,但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利潤!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浪費很多時間在無謂的構想上。”有些事情,即使是你做了很大的努力,並為之堅持不懈,苦苦勞作,但最終你會發現你走向的是一條死胡同,一麵死牆,這時,就需要你能夠退出來,重新研究,尋找對策。目標不能達到時,就去開發別的項目,尋找新的成功機會。有一句話講得很有道理,就是“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意思就是不要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一個問題,當走到了末路之時,就要改變原有的思維,思路要拐彎,學會換位思考,尋找其他的路。

所以撞了南牆一定要回頭。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條不行,還有第二條、第三條……不要一成不變,過於固執。不回頭,那是指信念與精神的執著,若你做事撞了南牆,撞得一塌糊塗,不回頭可就不可救藥了。

做個圓滑的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