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舊沒有一點怨言。他與當地的農夫和山林中的鳥獸生活在一起,他觀察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溫馨和睦。於是舜觸景生情,製作了一首首感人的樂歌。他的德行影響了周圍所有的人,農夫相互謙讓自己開墾好的農田,漁民相互謙讓自己打魚的場地,陶匠則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
舜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人們從四麵八方扶老攜幼過來,希望和舜成為鄰居。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他的周圍就會聚成村落;然後就擴大為城鎮、都市。最後,當時的天子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這兩位聰明美麗的妻子給了舜無窮的力量。“無知”的舜總能逢凶化吉,順利地通過了堯對他的能力所進行的考試。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於舜。
舜用低調的方式成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卻沒有使用什麼心計,事實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調”來襯托的。舜從未有意識地去獲取民心,也並沒有處理任何複雜事務的知識。但是,由於純樸、堅強、虛心,這樣才保證他最終取得所期望的勝利。
舜的勝利說明低調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智慧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稱讚,一時之間,甚至成為一種“時尚”,許多聖人都不願意出名,不願意擔任引起公眾注意的官職。他們推脫的職位中,甚至有宰相!
在儒家的思想中,低調的主要內涵就是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對其中不善和有過錯的言論能夠給以低調的處理。接下來,對於對立兩端的不同觀點、看法,能夠知道最恰當的度量界限在哪裏,並利用這最恰當之點即對“中”的把握來治理民眾和國家。儒家的低調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虛心聽取和吸收他人意見的心理狀態。
老子的基本觀點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夠通過學習的途徑為人所把握。人隻能夠以“無為”——低調的態度去對待道。所以無知與無為之間,在老子是一種直接的聯係。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張揚、高調與道是不相幹的。低調者與“道”更容易達到渾然合一。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的智慧,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這個道理。無論是伊斯蘭教的聖人,還是基督教的聖人,無不認為:“低調”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調是必須經過的道路。雖然說低調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調的。
在這裏,我們不僅僅是從人生觀上來說低調,其實,低調接近的智慧,不僅僅是使人幸福,使人內心得到安寧,這種智慧還可以運用到實踐之中,幫助你完成現實中的事業。按照古代的說法就是,低調是可以“事功”的。現在,我們似乎很相信那種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聰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實,智慧比聰明要高明很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這種智慧用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你就會發現,它的作用是聰明完全不能比擬的。
古希臘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因為當時的人們有輕視哲學家的觀念,於是他運用自己的知識,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財富,其實他並不需要財富,他隻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訴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輕鬆地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這樣做,僅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這樣做而已。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我們可以從這裏知道一個道理:低調作為一種達到智慧的捷徑,如果你正確地把握了它,它可以為你帶來你的所謂“聰明”所不能取得的東西!
低調做人是寬容
寬容是做人的美德,是明智的處事原則,是博大的胸懷,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一個不懂得寬容別人的人,就會顯得愚蠢笨拙;一個不懂得對自己寬容的人,則會把自己的生命之弦繃緊而傷痕累累。而低調做人就是以寬容之心麵對人生。
無論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會遇到情緒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這就要求以善意去寬待有失誤和差錯的人,以寬廣容納狹隘,以寬廣大度去感化他人,從而避免衝突和糾紛。低調的人從不和別人斤斤計較,不和別人爭強鬥勝。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和弟子出遊。在鄭國時,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走散了,他隻好在城東門等候。有個鄭國人看見了,便想侮辱孔子,便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長得奇形怪狀,累得好像喪家之犬。”子貢便把這個人所說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卻不以為然,笑著說:“說我像喪家之犬,確實屬實啊!”
在弟子麵前,孔子如此大度,一笑了之,足顯萬世師表的非凡氣度。當以寬容的心境和態度去麵對他人施加的羞辱和難堪,往往可以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防止事態的惡性發展。
尼克鬆在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基辛格曾譏諷尼克鬆“根本沒能力治理好美國”,而且在競選總統前曾一度反對過尼克鬆。
但是,他的這些行為並沒有影響到尼克鬆總統對他的重用,仍聘任他擔任自己國家的安全助理。尼克鬆的這種低調處理姿態,使基辛格深為感動,傾其全力幫助尼克鬆總統。
後來,基辛格以其淵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過人的膽識縱橫國際政壇,成為馳名國際的外交家。而尼克鬆總統以其寬宏大量的胸襟,不僅成就了他的偉大的事業,並且為世人留下了寬容的風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孔子大可不必心平氣和,可以貶得羞辱他的那個人一無是處;尼克鬆也大可不必重用基辛格,甚至把他踩到最底層。但兩者都是以寬大的胸襟低調處理了,反麵取得更佳的效果。所以,低調是寬容,是塑造一種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使每一個人得到相應的尊重和發展。
低調的人了解,自己的利益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相衝突時,友誼和利益不可兼顧時,往往會選擇忘利取義,寧可自己吃一點虧。鄭板橋就曾說過:“吃虧是福。”這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而是一生閱曆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低調的人也知道,自己一時的成功與否並非是太了不起的事情,不會把得與失當作為淩駕於一時別人之上的資本。
低調的人更相信:與人相處,利人就是利己,讓人就是讓己。給別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
低調的人最懂得寬容。他們對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擊”根本不在意,他們知道冷靜、忍耐、諒解是最重要的。有句名言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盡量地寬容和諒解他人是一種高尚的做人藝術,無論對於你的事業還是你的個人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