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中美雙方實力的變化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在全球一體化時代,資本超越國界,把全球作為一體,對資源加以重新整合配置以求得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潤最大化,改變了以往以國家為主體的全球產業分工體係和全球經濟結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歐美國家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公司是這個世界急劇嬗變的主要推動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它們找到了廉價生產基地,降低了運營成本;而中國則成為它們在全球最廉價也是最大的生產和加工基地,同時也是最大的潛在市場,成為它們全球利潤的主要來源。中國作為當今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為美國和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商品。事實上,中國人在為美國和西方國家打工以換取低廉的工資,歐美國家則通過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向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而得以更加專注於高端產品的研發和製造。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和西方資本和技術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由於大量外資的蜂擁而入,使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9.3%以上,是美國經濟增長率的3倍,中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舉足輕重的世界工廠,從而結束了美國在製造業雄踞全球首位110年的曆史。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又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最大的外彙儲備國,2011年底中國外彙儲備高達3.2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1/3。與此同時,[c1]由於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本國資本和製造業的持續轉移和外包,經濟發展陷入了停滯,並導致國內產業嚴重的空洞化趨勢。產業空洞自然導致美國和西方失業率急劇上升,大批中產階級失去工作機會。難怪美國人吧對中國共創的恐懼化成憤怒的話語:他們正偷走我們的工作!通過低工資與美國工作競爭,中國人搶走了跨國公司提供的低端製造工作。

現在幾年過去了,美國人的焦慮正在發生著變化,他們不但擔心因自己國內勞動力成本高企而被中國搶走大量的工作機會,他們更對在較高端市場可能因為無法競爭過中國產生了越來越大的焦慮。盡管通過生產輕工業產品和電子產品,中國將自己變成世界頭號出口過,但現在中國出口的最大部分卻是高利潤產品,比如船隻、機車和建築設備等。這引起美國決策者的深深擔憂。重型機械和運輸裝備是美國工業基礎的核心,這引起了美國決策者的擔憂。重型機械和運輸裝備是美國工業基礎的核心,與食品、電子和金屬製品構成美國的六大製造產業。在這些產業裏,勞動力成本隻占整個生產成本相對小的勞動力成本隻占整個生產成本相對小的一部分,而且技術先進的工廠傳統上一直賦予美國在這個世界上優勢。如果它們垮掉,幾乎沒有能取代的了。

由於美歐跨國公司將生產和加工搬到中國,而產品的終極目的地依然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導致美歐與中國和新興經濟體國家貿易逆差加劇,貿易赤字急劇上升。而今美歐經濟已出現偏轉之勢,麵對不斷深化的全球化趨勢,美國呈現引力不足,歐盟則深陷債務危機無法自拔,歐元區也麵臨分崩離析的未來。西方學者已經關注到,資本主義的所謂永恒真理——經濟增長、充分就業、金融穩定、收入增長——似乎正在悄然消失。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甚至稱:“現在應由中國來拯救資本主義,因為已沒有任何西方國家有這個能力。”[c2]

中國崛起展現出的熠熠光環,代表著世界新興經濟的後發之勢。IMF統計顯示,按購買力平價算,2010年發展中國家GDP已占世界51.9%,2011年在全球經濟衰退陰影中仍有較高增幅(6%)。世界銀行2012年《世界經濟展望》認為,2012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是5.4%,而發達經濟體則僅為2%。2011年,中國躋身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經濟高增長的帶動,使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幾乎超過一半以上。[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