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山東商道——直率豪爽的實力派 10.以義為先,以義致利(2 / 2)

在王樂義的帶動下,壽光的新式蔬菜大棚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到現在已發展到40萬個,年產各類蔬菜45億公斤,收入45億元,並且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成為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的蔬菜生產基地和中轉站。

正是因為王樂義有著幫助村民致富的“大義”,才使得自己的村民過上好日子。但是這種“大義”不僅體現在這,更是體現在把致富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所有需要致富技術的農民兄弟上。這種豪情義舉恐怕隻有山東商人做得來吧!

提起梁希森,似乎他的每個舉動都會招來言論上的一場戰鬥。如果僅僅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那梁希森所付出的也太多了。

梁希森,山東希森三和集團董事長,1955年出生於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從小家境貧寒,10歲討飯,13歲打鐵,17歲離家謀生,從1980年代開始創業。

1996年,梁希森進軍北京房地產行業,墊資7000萬元,分包號稱國內最大的利達玫瑰園40套別墅的建築裝飾工程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於當年7月完工。然而,此時玫瑰園已根本無力支付工程款。但是梁希森卻在此時作出了也許是他這一生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後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為開發商。就在他拍下了這個北京市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不久之後,北京市宣布不再審批別墅,而玫瑰園在此時成為了北京最後的別墅群,加上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裏的爛攤子一下子變得奇貨可居,玫瑰園再次生機盎然,梁希森也一戰成名!

房地產大亨梁希森的“情義”主要體現在自己富裕後,首先想到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想幫助父老鄉親改變命運。在北京玫瑰園大賺一筆之後,梁希森的腦子裏有個更大膽、更瘋狂的想法——投資10億元,把家鄉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

2001年,梁希森在梁錐村附近辟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多棟二層別墅和四層小樓,將房屋幾乎免費送給村民。2005年11月,他又拿出7000萬給臨近的許家村蓋了216套連排別墅。2004年,梁希森成立魯西農牧發展集團,進軍魯西黃牛產業。村裏的農民以土地入股,進入梁希森的企業,不但可以掙工資,年底還可以分紅。黃牛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繁殖、培育乳牛、飼料加工等多個產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循序產業鏈。

梁錐村、許家村的改造僅是梁希森新農村改造計劃的一部分,他的計劃是,在未來15年內投資40個億,把黃夾鎮的109個村莊全部改造成現代化的新農村。

梁希森的每個舉動都引來了人們不小的議論,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猜測其背後隱藏的目的,有的人幹脆說他是“傻子”。人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自己掏錢給農民蓋別墅,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梁希森走的正是齊魯文化熏陶出來的純粹的“以義製利”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