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空間 讓孩子自己尋找真理的所在
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需要陽光、需要空間。如果把陽光比作愛的話,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缺,那麼空間呢?每個孩子都有嗎?
每位孩子都有著獨立的想法,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孩子自己認可的思想、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對於家長來說,如果你不以正確的意識去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必然會被其他的意識所影響。從小開始的點滴灌輸,要比成型後的扭轉容易得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不要簡單地告訴他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要告訴他為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讓他嚐試,讓他自己判斷後果。就像小時候,大人都會祝福孩子不要碰暖瓶,不能把手放在暖瓶口,以免燙傷。現代家庭都實現信息化了,家長可以為孩子在電腦中安裝各種遊戲,教他玩,和他一起玩;同時也和他一起進行更有趣的其他遊戲活動,讓他感悟出玩電腦遊戲並不是最有趣的事。要讓孩子知道,遊戲隻不過是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而最為有意思的是對計算機的掌握和應用。
我想,很多人的兒童時期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形:當一位小孩不小心摔跤後,“禦史大人”就在後麵不停地踹地麵,責怪地麵。殊不知,這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推卸責任的錯覺。如今,放學後,事無巨細地詢問孩子一天的學校表現,督促並陪伴其完成作業,檢查完成的情況,幫助其進行課前的預習,給他請輔導老師等等,現今很多家長都在無可奈何地做著這樣的工作。這樣的後果有時會是:題錯了,是你沒檢查出來;單詞默不出來,是你沒默到;考試成績不理想,是你沒幫我請家教。一切都為孩子包辦,那孩子還有能力承擔以後應該承擔的責任嗎?所以要從讀小學開始,家長就要求孩子去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給他創造一個幸福、安康的成長環境。他的責任就是讀好書,健康地長大,並隨著年齡的增長,承擔幾項家務勞動。
每段時期,孩子都可以承擔相應的事情。而家長和老師扮演的是傳授“漁”的作用,而不是“魚”的角色。因為孩子隻能從“漁”中領悟出技能,增長自己的科學技術,探索出真正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