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習教育 136.如何教育孩子樂於與人分享?(1 / 1)

第七章 學習教育 136.如何教育孩子樂於與人分享?

樂樂的爸爸有次對我說:“樂樂這小子太小家子氣了!別人的東西他霸著要,到了他手裏人家就別想要回去。他自個的東西別人沾不得半點,不然就哭個沒停。真是丟人!要是指望他來實現共產主義,門都沒有。”

看著樂樂爸爸義憤填膺的樣子,倒讓人有點哭笑不得。其實,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應該是屬於他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享受很多親戚的疼愛,從小獨自擁有食物、玩具、空間,各方麵的愛,沒有和兄弟姐妹分享一切的機會,很容易成長為自私霸道的人。所以孩子有些霸道自私,也不能把責任全怪罪在孩子身上,家長應該從小教育寶貝學會分享,這是個長期的教育過程。

第一,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必要時對其進行幹涉。自私與小氣大多是在家裏養成的,在孩子還沒進幼兒園時,就要鼓勵他多與社區裏的小朋友一塊玩耍。很多孩子願意玩人家的玩具,卻不願拿出自己的玩具。家長這時就要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可以先教育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並保證不會弄壞。這時即使孩子拿出的是他極不喜歡的甚至是損壞的玩具,也要給予鼓勵。當孩子發現自己玩具沒有損壞,並且玩了對方的玩具後,漸漸就會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玩具了。

第二,用商量的語氣,不能打罵孩子強迫孩子的意願。有些家長在這一步時就做得有點操之過急,一看孩子選的玩具入不得自己的眼,就會強迫孩子獻出心愛的玩具,甚至語氣強硬得不可置疑。這時孩子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這次極不情願地拿出來了,下次有相似的情景時,孩子便會提前將心愛的玩具藏起來。

第三,要教育孩子正確的得失觀。孩子本來是大方,在家長的錯誤教育下,也會變得小氣起來。比如吃孩子的食物,孩子給父母吃食物時,父母往往用一種誇張的大嘴巴去咬,其實什麼也沒吃,還表揚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誤認為:我隻要做個樣子就行了,我的東西是不會有損失的。以後如果某位阿姨真的把他的糖果之類的吃了,他心裏就會失去平衡,以後又變得小氣起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給了父母吃他的東西時,家長可以吃一點點,然後很開心地表揚他,並說謝謝,孩子慢慢地就會舍得與人分享了。家長平時講故事時,可以多講一些美德故事教育孩子,如《孔融讓梨》等,讓孩子知道與人分享是一種美好的行為。

當然,教育孩子少不了家長的言傳,更少不了身教。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