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懂得感恩
某君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典型的知恩不報的事件:“我有一個高中三年的同學,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地當了班級幹部。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地位高了,人就會變吧,自從她上任後,見到我,有時幹脆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我們就疏遠了。但她遇到困難時會向我尋求幫助。出於朋友一場,我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忙。可事後,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每次幫她之後,我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於心太軟,仍然對她多次幫忙。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勸我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當我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傷心地流下淚,她除了我竟沒有一個朋友。”
中國是禮儀之邦,最重禮尚往來,別人對你有恩有情,就一定要記著,否則,就是“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的小人。這種人情觀念,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優良傳統美德一直以來我們也引以為傲。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玩不了“知恩報恩”這看似簡單實則微妙的人情關係術的。這種人隻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來推擋,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所以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也無法交到真正的朋友。
報紙上曾有這樣的消息:一位企業家曾捐助過一百名貧困生,可過年時他收到了客戶們許多賀卡,卻不曾收到過一位他曾捐助的大學生的賀卡。這件事情讓人看後感到非常震驚,這些受人之恩的大學生竟連一點回報之心都沒有。如此處世,恐怕再也沒有人願意去幫助他們了。
錢鍾書先生早年困居上海寫《圍城》的時候,也窘迫過一陣。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卷袖圍裙為口忙”。那時真正的學術文稿沒人買,於是他寫小說的動機裏就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細作,卻又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恰巧這時黃佐臨導演排演了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並及時支付了酬金,才使錢家渡過了難關。對於黃佐臨的幫助,錢鍾書夫婦一直記在心裏。40年後,黃佐臨導演的女兒黃蜀芹懷揣老爸一封親筆信,麵見錢鍾書。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了事他一輩子都記著的人,於是親自允許黃蜀芹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思想老少皆知。知恩報恩,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千古絕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兒女對母親的恩惠報答不盡的感情;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栽培之恩;同事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嗬護之恩……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
時常擁有感恩之情,我們才會時刻有報恩之心。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有了報恩之心,就會把成就歸功於大家,失誤歸過於自己;就會把組織的優點告訴大家,把組織的不足告訴領導;當需要舍棄個人英雄主義時,我們坦然麵對;在團體困難的時候,甘願做出自我利益的犧牲;在他人困難的時候,甘願不計利益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