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及時買單,何來欠債 1、承諾不能太隨意(1 / 1)

第六章 及時買單,何來欠債 1、承諾不能太隨意

美國著名教育家納撒尼爾·C·小福勒寫過一篇關於講信用的文章。他說:“當場付現的人有可能信用良好,也可能不是;而那些以賒賬的方式從商之人,除非用現金賺回信用,否則也不會長久。每個人,無論年幼年長,無論自己創業還是為別人打工,都應該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盡管不一定要使用,但他要讓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可信賴的人,他會為他的訂單付款,能夠到期償還賬單。”

鬆下幸之助曾說:“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富蘭克林也說過:“失足,你可以馬上恢複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然而,在當今社會,信守承諾,這個看似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卻在我們的不經意間隨風而逝。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因為流動,所以交流。有了交流,自然少不了彼此之間的承諾。

那麼,什麼是承諾?承諾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說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話。一般來講,承諾是可以兌現的。比如,你對某項事務答應後照辦,你就履行了你的承諾。簡而言之,應允別人的話,叫承諾,兌現承諾叫履行諾言。

承諾絕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開場白,也絕對不是可以隨口說說那樣簡單。生活中的你,是否曾經隨口許下承諾呢?一個小小的承諾,或許你是隨口說的,但是一個承諾說出了口,我們就要去兌現。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是與承諾有瓜葛的人。

我們許下諾言,沒人要求我們履行,但是我們必須要兌現,這是什麼,這不僅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為人之道。古人講“一諾千金”,千兩黃金,也許還換不來人家的一個承諾。答應人家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信譽和品格做保證,一定會做到。如果做不到,就會給自己的信譽帶來損害。這種損害重於失去千金。

在古裝劇中,那些江湖俠客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江湖俠客的口號,而是以真實行動來履行諾言的,這也因此讓江湖俠客的形象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同時,這也是守信用的結果。反之,美國總統尼克鬆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為在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這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汙點。

有些人輕諾寡信,他們對此習以為常。比如,在電話交談中,我們總聽人說,“好好好,我馬上就……”,然後,好久都沒有音信。這種情況隨處可見。於是,某某某不講信用,不值得交往,便成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評價。當然,這可能算不了什麼,因為你不在乎。但是,當關乎利益的時候,你還能無動於衷嗎?

對於不講信用的人,誰還敢相信他的話、相信他的承諾呢?我們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所說的話如果不可信,這樣的人是注定要被“噩運”那隻大灰狼吞噬掉的。在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人又怎能談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呢?

對壞人行善的回報,就是認識到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一隻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口裏,叼出骨頭後,便向狼要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裏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麼還要報酬?”

不講誠信的人,實際上就是在走自我毀滅之路。不負責地許下承諾,就是變相的撒謊。撒謊是你種下的因,結出的果就是你失信於人。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商人被救上岸後,他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用,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輩子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

後來,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結果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遇到同一個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必然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陷入困境,便沒有人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能坐以待斃。

現在,我可以說,不能隨意許下承諾,絕對不是無稽之談,而是一個十分“給力的話題”。“狼來了”讓一群羊全部喪命,狼與鷺鷥的故事讓我們看清不講誠信人的本質,商人不知道金錢不能買來信譽,失去生還的機會。

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因為隨意許諾或者不講誠信而蒙受損失呢?無須多說,既然承諾如此重要,我們就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