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有日子可過是幸福的 紅·顏(1 / 1)

第八輯 有日子可過是幸福的 紅·顏

世上紅顏千千萬,最美是中國女人。她們把一張清水臉兒描畫成紅顏的過程,格外美,格外動人:

第一步,傅粉。點朱唇、貼花鈿、八字宮眉捧額黃,所有這些程序都要在傅粉基礎上進行。最初的粉是米粉;後來改用鉛粉,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到了唐朝,宮人又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宋代則有是用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有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狀的“玉簪粉”;清代有“珍珠粉”……

第二步,施朱。就是用胭脂打腮紅。要塗得狀如兩片桃花開,柔嫩粉紅,才能配得上“桃花妝”的美稱。還有人把胭、粉顛倒來用,先在臉上輕塗一層胭脂,然後再輕輕罩上白粉,色澤濃豔一些,就叫“酒暈妝”;柔淺一些,就叫“飛霞妝”。無論怎樣裝扮,反正是胭、粉一家親。

第三步是塗唇,所謂“朱唇一點桃花殷”,這是胭脂的第二大功用。普通的胭脂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時整朵摘下,放入石缽反複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普通人家的女子就用它來打扮自己,勻臉,塗唇;高級的胭脂是《紅樓夢》裏的做法: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 淘澄淨了渣滓,配了花露蒸疊成的;胭脂的最高級是清宮版:差不多一過陰曆四月中旬,京西妙峰山就要進貢玫瑰花,宮裏開始製造胭脂。花要一色朱砂紅,幾百斤玫瑰花,隻能挑出一、二十斤瓣來,選好以後加點明礬,用石臼盛之,漢白玉杵搗成原漿,再用細紗布過濾,就這樣製成清淨的花汁,再把花汁注入備好的胭脂缸裏。然後把蠶絲綿剪成小小的方塊或圓塊,壘成五六層放在胭脂缸裏浸泡十多天,絲綿帶上一層厚汁後取出,隔著玻璃窗子曬幹。胭脂製成,用的時候,小手指把溫水蘸一蘸灑在胭脂上,使胭脂化開,就可以塗臉了;然後再把絲綿胭脂卷成細卷,向嘴唇上一轉,或是用玉搔頭(簪子名)在絲綿胭脂上一轉,再點唇。

唇是女人的兵家重地,除了傳統的“塗朱”,還有檀唇:“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更不可思議的是,居然還有烏唇,“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首詩裏一下子包含了三種時尚元素:烏唇,啼妝,八字眉,失了本態的妝容隻能打著時尚的旗號橫行一時,不會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第四步,畫眉。各個朝代有不同的畫眉之法,眉色有黛有翠,眉形有長有短,畫眉的集大成者是在大唐。唐畫上的女子眉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這種畫法叫做“暈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細眉”,眉細而彎,如上弦新月,掛在高而遠的天空。楊貴妃是流行教主,光兩葉眉毛,她就畫過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她自己到最後也成了個“馬前死”的“宛轉蛾眉”。

第五、六步:額黃與花鈿。這是最後兩道工序。南北朝時,佛教興盛,愛美的女人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自己的額頭也塗成黃色,這就是所謂的“八字宮眉捧額黃”;花鈿是用金箔或彩紙裁成各色花樣,貼在臉上。除箔、紙之外,居然還用魚鱗、茶油花餅,甚至蜻蜓翅膀做成花鈿。宋人陶穀《潸異錄》上就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傅粉、施朱、畫眉、抹黃、貼花鈿,一代一代的女人就這樣不厭其煩地打扮又打扮。無論清淡還是濃鬱,柔和還是強烈,前衛還是古典,純真還是妖媚,其實都是一場色彩繽紛的遊戲,讓整個世界都無法抵擋。

可是,盛世紅顏,良時燕婉,轉眼間刹那芳華盡,紅顏彈指老。淡淡虛榮,深重憂惱,最先化風歸去的,是最美麗的紅顏。正所謂“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