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輯 側耳傾聽,明辨是非活用曆史之“聽”智慧 忠言逆耳利於行 ——唐太宗善於聽諫而國泰民安(1 / 2)

第16輯 側耳傾聽,明辨是非活用曆史之“聽”智慧 忠言逆耳利於行 ——唐太宗善於聽諫而國泰民安

《聖經》中說:“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往往,很多智慧和善言並不會以你喜歡聽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就需要提醒自己:忠言逆耳利於行。所謂善於傾聽,就是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別人說的話,而應換位思考,客觀地審視一下對方說話的初衷。隻有摒棄了主觀色彩,不要一聽到逆耳的話就怒目變色,才能充分理解別人說話的內涵,才能使自己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能夠聽得進逆耳話,這對於一個領導者或決策者來講尤其重要。你應該能分辨出進言者的初衷,大多數都是從大局出發,為事業著想。有的是深思熟慮,有的是憂國憂民,總之,絕非是圖個人一時一事的私利,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甚至是群眾的牢騷,同樣也會包含著從正規渠道搜集不到的信息。對查找不足、尋求對策、糾偏補缺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領導者如果都能以一代名君唐太宗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為借鑒,經常照一照、想一想,就容易去掉幾分怨氣、浮氣、驕氣和傲氣,從而避免在從政之途上迷失方向。

唐朝時期,魏征以他直言敢諫而成為一代賢臣,又稱諫議大夫。在唐太宗李世民麵前,他敢於發表自己的建議,而李世民也善於傾聽。君臣兩個人相得益彰,從而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貞觀元年,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捕,依照大唐的相關法令,要沒收龐相壽的全部財產,並且革職查辦。

唐太宗當即就傳召了龐相壽,怒從心中起,把龐相壽大罵了一頓。

等到唐太宗罵完,龐相壽哭訴道:“皇上,臣追隨您幾十年,風裏來雨裏去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犯了罪,還請您寬恕為臣這一回。”

唐太宗怒不可遏,當即製止了龐相壽,不讓他再說下去了。

等到晚上,唐太宗想起龐相壽的事,心裏不由泛起了幾絲漣漪。想到他白發蒼蒼,忽然想起他為自己立功的光輝歲月,頓時心就軟了下來。於是,就找人給龐相壽傳話,說不治他的罪了,還讓他做刺史,隻要今後不貪汙就可以了。

魏征得知這個消息後,馬上求見唐太宗:“皇上,獎罰分明,就是要不考慮職務高低、地位尊卑。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才能約束住天下人,才能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如果上麵有罪不加治理,必然導致上行下效,那時,天下便會動蕩不安。對於這樣事情的處理,還請皇上再仔細斟酌一下!”

唐太宗聽後沉默不語,他權衡了一下利弊,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失偏頗。於是就按照魏征的要求維持原判,不再豁免龐相壽了。

貞觀四年,農業豐收,百姓富足,天下太平。這時,很多大臣建議唐太宗去泰山封禪,來表彰自己的功績。唐太宗也認為應該如此,舉行慶功大典是對自己幾年來取得成就的最好總結。

但是魏征卻不同意,直言上書。這不禁遭到了唐太宗的駁斥,非常生氣地把魏征召來,說:“現在天下太平,這麼多大臣都同意封禪,為什麼隻有你要掃了朕的興致?”

魏征不慌不忙地說:“皇上在治理國家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百姓還沒有到衣食無憂的地步;天下雖然安定,但是種種隱患仍然沒有根除。現在國庫空虛,封禪是大事,不僅勞民傷財,而且還會讓各國使節來到這裏祝賀。等到他們看到我們的現狀,就會心生攻占中原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