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輯 側耳傾聽,明辨是非活用曆史之“聽”智慧 要聽得懂別人的弦外之音 ——楚國空口說白話蒙蔽宋國
在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能對方說什麼你就信什麼。別人隨口一說,你就把他說的當成聖旨一樣記在心裏,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有的人從嘴裏說出的話,一轉身的工夫,連他自己都不記得了,其實,這種話就是場麵話,根本不能當真。
有句俗語講“聽話聽音”,就是說要能夠聽得懂“弦外之音”。學會區分哪些話應該記在心裏,哪些話應該左耳進、右耳出,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明智的人。
戰國時期,宋君偃想自己稱王,卻遭到了當時霸主齊國的反對。一聽說這件事,齊國就打算率領大軍來攻打宋國。無奈之下,宋國隻能派臧孫子到楚國求救。臧孫子心中惴惴不安,宋國彈丸之地,而齊國卻是一代霸主,楚國怎麼可能會為了一個小小的宋國而得罪楚國呢!
沒想到見了楚王後,對方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下來了。但是在回國的路上,臧孫子仍然高興不起來,他認為這件事不會這麼簡單就能定下來。
看到大事已成而主人卻一臉愁容,臧孫子的車夫不禁感到非常奇怪,就問他:“楚國已經答應發兵援救了,您怎麼還不高興呢?”
臧孫子說:“宋國是小國,而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楚國怎麼會為了一個小小的宋國而發兵攻打齊國呢?這件事肯定不會這麼簡單。我怎麼能不擔心呢?”
臧孫子繼續說:“楚國對這件事肯定別有用心,他表麵上答應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堅定攻打齊國的信心。這樣,或多或少都能削弱掉齊國的一些力量。到那時楚國如果再發動兵力攻打齊國就簡單得多了。”
結果正如臧孫子所料,他回國之後等了好久,齊國連續攻下宋國五座城池,都不見楚國發兵。
臧孫子的猜測對了,自己沒有給楚國利益,楚國怎麼會輕易發兵來救呢?對於宋國這樣一個小國來講,根本沒有可以讓楚王動心的地方。但楚王卻一反常態,答應得如此爽快,明顯就是想讓臧孫子快點離開而說出的一些場麵話。楚王知道如果直接拒絕援救,臧孫子肯定會滔滔不絕地說服他。但正是這些場麵話反而讓臧孫子感到楚國隻是敷衍,根本不會出兵來救。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別人能給自己多少好處的許諾,但往往這些隻是空口白話,不能當真。涉及到雙方利益的時候,要多想想自己給對方什麼好處了;如果沒有,那麼別人又為什麼要無故來幫助你呢?那時對方說的所有好話都隻不過是場麵話,所提供的利益也是子虛烏有的。
語言有時候會被披上美麗的外衣而呈現在眾人麵前。所謂聽得弦外之音,就需要秀過現象看本質,也許裏麵隻是華而不實的東西,甚至一無所有,隻是一片虛空罷了。所以說,在與人交流溝通時,一定要學會區分場麵話,不被一些“糖衣炮彈”所迷惑。隻有以這種態度來聆聽別人的意見,才能更好地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再結合自己的主張,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全麵而深入地思考、分析,從而使自己的決策臻於完善。
平日耳邊的紛紜之聲、報刊上的古今縱橫之談、街談巷議的牢騷之言,乃至語言頗為不恭的民謠歌諺之類,往往都包含著“曲突徙薪”之策,隻要留心細聽、體味,認真分析,取其精而用,擇其善而從,就會產生效益。
善於傾聽是對心靈的一種慰藉,它可以讓你看到別人的智慧,同時也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給他的溫暖。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想產生更多的共鳴,就需要反複斟酌對方的話,深挖內涵,聽話聽音兒,唯有如此,才能讓傾聽收獲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