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輯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活用曆史之“誌”智慧 老驥伏櫪誌千裏 ——曹操老當益壯一統北方(1 / 1)

第14輯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活用曆史之“誌”智慧 老驥伏櫪誌千裏 ——曹操老當益壯一統北方

偉大領袖毛澤東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無獨有偶,時間和地域的相隔卻沒能阻擋智者對於“誌向”的理解。西方著名將領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可見,人生誌向的重要性。

可以說,通向夢想的捷徑隻有一條,那就是自信,就是堅持。我們要有為夢想不斷奮鬥的勇氣,因為要想取得成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很多人正是因為不能堅持到底而倒在了奮鬥的中途,他們達不到成功,隻能承認失敗。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隻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年華已老也誌不減當年,這樣,才能讓夢想的陽光照進現實。

三國時期的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誌,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於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等對方內部發生變動然後再伺機行動,定會收效更甚。於是,毅然力排眾議,下令收兵。果然沒過幾天,公孫康就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下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裏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雄心壯誌溢於言表。

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經討平,而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踞一方,統一的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53歲的人了,但自感重任在身,統一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好一個“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正所謂“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即使年老,但依然雄心壯誌。從曹操的詩歌就可以看出他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誌在千裏的積極誌向,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天下的豪情壯誌。

“人老誌不衰”,理想是不分年齡,不論性別的。隻要有理想,懷著一顆堅定之心為此努力奮鬥,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受到影響或終止,就一定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千難萬難,有了誌向不難;千易萬易,沒有決心不易。

膽欲大而心欲細,誌欲圓而行欲方。在沙漠中生長的胡楊樹,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為了能夠活下去,胡楊樹緊抓土地,用自己的根須深抓地下,汲取養分。

胡楊樹因戰勝了自然困難,它被人稱為“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後一千年不朽”。雪蓮生長在雪山之巔,任憑風吹雨打,它卻依然潔白如初、美麗如故,在嚴寒的雪山上奏響了一曲生命之歌。

生命在於堅持,成功在於奮鬥。為了能夠取得成功,我們需要時時發揮誌向的力量。想,要壯誌淩雲;幹,要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