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做“賊”

在一次招待高官顯貴們的宴會上,氣氛熱烈,笑語喧嘩。宴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禮賓司的一名官員走到丘吉爾身旁。

對丘吉爾耳語說:“我看見某先生把一隻銀製的鹽缸塞進了自己的口袋。”

聽了這話,丘吉爾當眾將一隻銀製的胡椒粉缸塞進了口袋,好像無人看見一樣。

等到宴會結束時,丘吉爾悄悄走到那位拿了鹽缸的先生旁邊,輕聲對他說:“親愛的,我們都被別人看見了。哎,最好還是放回去吧,你說呢?”

忠言逆耳利於行,盡管如此,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也盡量不要當眾指出別人的缺點。如果少動腦筋,選好策略,同樣的出發點,做法不同,取得的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失竊以後

富蘭克林?羅斯福曾任美國第32任總統。一次,他家中失盜,被偷去很多東西。他的朋友給他寫了一封安慰信。羅斯福在給朋友的回信中寫道:

“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不是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有的時候,學點阿Q精神,用一個好的心態去看事物,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問題,就會海闊天空。

繈褓中的孩子

一天,某人有意刁難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齊。

“你能不能從繈褓中就看出,小孩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來人提出這個問題。

彼斯塔洛齊幹脆地回答道:“這很簡單。如果在繈褓中是個小姑娘,長大一定是個婦女;如果是個小男孩,長大就會是個男子漢。”

提問的人提出的問題很無聊,同樣彼斯塔洛齊的回答也很無聊,對待事物要因人而異,對於這種無聊的問題隻能以無聊的答案來結束。

萬能的複信

弗蘭西斯?克裏克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成名後,每天都有大量的來訪和來信,這讓他應接不暇,無法投入工作。  後來,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設計印製了一種“萬能的複信”。

信上說道:“克裏克博士對來函表示感謝,但十分遺憾,他不能應您的盛情邀請而給您簽名;赴宴做講演;參加會議;贈送相片;充當證人;擔任主席;為您治病;為您的事業效勞;充當編輯;接受采訪;閱讀您的文稿;寫一本書;發表廣播講話;作一次報告;接受名譽地位;在電視中露麵。”

對方的來信提出什麼要求,他就在相應的地方做記號答複。很快,他就從難於應付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了。

我們的潛力往往超出想像,而逆境正可以激發人的潛力和鬥誌,促使我們涉獵更多,發揮更出色。

人與箱

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蓋達爾旅行時,有個小學生認出他,搶著替他提皮箱。

皮箱的確太破舊了,於是小學生好奇地問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為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

蓋達爾幽默地說道:“這樣難道不好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更糟?!”

淡泊物欲、保持簡樸是智者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獲得快樂的原因。

用得著嗎?

愛迪生對於穿著很不介意。

有一天,這位科學家在紐約偶然遇到一位老朋友。那位朋友說道:“愛迪生先生,看您身上這件大衣已經破得不像樣了,您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有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答道。

幾年以後,愛迪生在紐約街上又碰見了那個朋友,這位大發明家還是穿著那件破大衣。

那位朋友驚叫起來:“哎呀呀,愛迪生,您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您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用得著嗎?這人人都認識我。”

很多事情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而是你是否關注的問題。不是你關注的東西,你永遠都會覺得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