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成仙鶴引路(1 / 1)

聶士成仙鶴引路

公元1894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年)的某天,在朝鮮成歡驛(今首爾)以南的地方,一支援朝的清軍,在轉移途中誤入了日本侵略軍的埋伏圈。

“全體人馬,原地休息。”聶士成下達了命令,部隊便開始原地待命。

將士們亂作一團,不知所措,部隊充滿了絕望的情緒:“我們在這異邦之地,人生地不熟的,怎麼才能突出重圍呢?”

“將軍,我們總不能在此束手就擒。以在下之見,我們隻有孤注一擲,組織全隊人馬向左麵山口突圍,來他個魚死網破。”軍中一位小隊長向聶士成建議道。

“不行,左麵山口肯定是敵人重兵把守的所在。從那兒突圍,無異於以卵擊石。”聶士成道。

“那麼,其他各處也都有敵兵啊!”士兵問道。

“不要驚慌,再仔細觀察一下。”聶士成道。

聶士成沉著冷靜地打量著四周的環境。突然,他發現右前方的一個高山岡上站著兩隻仙鶴。它們悠閑自在地在土崗的草叢裏覓食:一會兒又互相用嘴揭著羽毛,一會兒伸長了頸脖向兩旁張望。

聶士成心中一亮:“你們看,那地方落著兩隻鶴,一定不會有敵人伏兵,我們就從那兒突圍出去。”

聶士成領著部隊,悄悄地從鶴立的地方往外衝,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伏兵。走出有十裏地了,士兵們才敢出聲講話。

“好險啊,要不是我們聶將軍料事如神,今天我們可要全完了。”將士們以十分敬佩的目光望著聶士成。

“今後你們可要記住,戰爭中遇事要多觀察,多思考,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出奇製勝,置之死地而後生。”聶士成還是那種沉著冷靜的神情。

聶士成說得對,遇事多觀察,多思考,就會給原本沒有希望的事情帶來轉機,從而成功。

對聯暗藏玄機

清朝末年,湘中有個縣官,不僅不學無術而且貪得無厭,在任期間,變著法的搜刮禍害老百姓,對待上司則是奴顏婢膝,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

有一次,寶慶知府要來該縣視察,縣官趁此機會大肆勒索,要求按戶攤派款項,鬧得全縣雞飛狗跳,民不聊生。但不管老百姓如何憤憤不平,縣官還是靠著自己的權勢把一切準備就緒,就差縣衙大門上的對聯沒有寫了。

縣官對此卻一點都不著急,他知道本縣有個劉秀才,寫得一手好字,文采又好,就連欺帶壓地把他弄來寫對聯。劉秀才對縣官的所作所為非常痛恨,早就想整治他一下,這正是個好機會,於是思索一會後,提筆寫下了一副對聯:“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田竹葉三。”橫批:“非人之府”。縣官看後,興奮得連連稱讚:“先生真是妙筆生花,果然名不虛傳,在下佩服,佩服!”劉秀才見縣官如此興奮,也沒說什麼,瞟了一眼縣官後便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幾天過後,知府來了,縣官將知府迎到了衙門口。知府一看對聯,站在那兒就不走了。

“知府大人,我們已在此恭迎多時,您請進吧!”縣官一個勁兒地請知府進去。

不想知府卻怒氣衝衝地問道:“這對聯是誰寫的?”

“是本縣有名的劉秀才寫的。”縣官忙躬身答道。

知府怒道:“你這糊塗蟲,他在罵你,你還不知道。”

縣官一聽,糊塗了,自言自語道:“不會吧,他比我如虎,祝我如鶴,怎麼是罵我呢,再說,他也沒有那個膽子啊。”

知府罵道:“混蛋!真是個蠢材!他罵你這衙門裏遍地禽獸,你看都看不懂,還當什麼官!”

知府再一看那橫批,更生氣了,指著橫批對縣官說:“你看,‘非人之府’這不是說滿門禽獸嗎?”

縣官耷拉著腦袋說:“嗨!他還哄我說‘非人之府’就是神仙之府呢。”

就在這時,知府又接到好幾個百姓呈上的狀紙,揭露縣官是花錢買的烏紗帽,上任後更是拚命搜刮,想撈回本錢。知府被這個糊塗縣官氣得發昏,沒進縣衙就起轎回府去了。

沒過幾天就傳來縣令被罷官的消息。縣官離衙那天,百姓家家慶賀,縣官終於在萬人唾罵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無知和愚昧的人,可以用巧妙的方法進行懲治,讓他們得到應有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