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背水一戰激鬥誌(2 / 2)

第三天夜裏,縣衙突然起火,全城為之震動。知縣令所有的衙役前來救火,一時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胡某也應召而來。他匆匆趕來後,知縣馬上把他叫來說:“救火者人多手雜,我將親臨指揮,你不必同去。現在本縣將縣印托付於你,望你妥為保管,若安然無恙,即是救火之功。”

說完,知縣飛快離去。胡某情急之下也沒有多想,順手就把官印盒接了過來。這時他忽然發現,盒子沒有上鎖,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中計了。他不禁臉上發麻,心中暗暗叫苦,一旦他把盒子交還知縣,就得當眾打開,如果裏麵的官印不見了,那縣官就必然咬定是他偷走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胡某隻得帶印盒溜回家中,把他偷走的大印重新放進盒子裏。大火在當夜被撲滅了。第二天,知縣召集所有的衙役,要對他們獎賞,胡某也捧著官印忐忑不安地來了。知縣當場打開了盒子,隻見大印完好無損地放置在其中,知縣一見暗暗佩服畢矮的高明,但表麵上他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也給了胡某一份賞錢。

畢矮的辦法真是讓人佩服,此計的關鍵在於明知對方的謬誤,卻不當麵戳穿,而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嚐一下自己的謬誤帶來的苦果,從而改誤歸正。

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李靖在當岐州刺史的時候,有個人為了討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一個禦史前去調查,並告訴禦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謀造反,可以當場處死。”這個禦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體貼百姓,不可能圖謀造反。說他要造反,肯定是誣告、陷害。可是,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弄個真假分明呢?

禦史思前慮後,想出了個辦法。他請求和那個控告人一塊去辦這個案子,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禦史領了聖旨,和那個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幾百裏地,管行李的隨從向禦史報告,控告人原來寫的狀子丟了。禦史大為惱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個隨從。隨從驚恐萬狀,隻顧磕頭求饒,很是淒慘。

看著隨從那個可憐的樣子,禦史不忍心再打了,歎了口氣,對那個控告人說:“李靖謀反事實很清楚,我們奉旨去查辦,誰曾想到,隨從把狀子丟了,這是要掉腦袋的。我們倆辦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結的嫌疑,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個控告人一聽,覺得有些不妙,問禦史怎麼辦才好。

禦史又搖頭又歎氣,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躊躇了半天,說:“要想我們都不受連累,救隨從一命,我看隻有一個辦法,你再重新寫一張狀子,權當沒有丟,我們還是照常去查辦。”那個控告人也覺得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就重新寫了一張狀子,給了禦史。

控告人哪裏知道,這是禦史和隨從定的一計。狀子並沒有丟,它就在禦史的衣袖裏。避開控告人把原狀子拿出來和重新寫的狀子一對照,發現內容很不相同。禦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皇帝一時鬧不清這裏麵有什麼文章。禦史說:“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的狀子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說明是控告人憑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對控告人進行審訊。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實,進行誣陷。皇帝把那個控告人判為誣告陷害罪,殺了。

罪犯被繩之以法,這也是公道所在,但是我們想想,在這個案子的破案過程中,聰明才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如果沒有智慧就會到處碰壁。我們隻有隨時注意給自己充電,提升自身智慧與價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