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背水一戰激鬥誌(1 / 2)

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背水一戰激鬥誌

背水一戰,其意義跟破釜沉舟大致相同,是在特殊條件下兵家使用的一個計謀。其中反饋出的精神品質和毅力決心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往往具備了這種膽識,才能真正地成就一些事情。

公元前204年,平定魏地後的韓信率領幾萬大軍,欲通過太行山區的井陘。而趙王歇和成安君陳餘的20萬軍隊就聚集在井陘關口。

成安君陳餘認為韓信的軍隊經過千裏跋涉一定疲憊不堪,而且兵力方麵也不足為懼,準備直接迎戰。而廣武君李左車卻認為應智取韓信。他對陳餘說:“井陘關道路狹窄,兩輛兵車不能並行,騎兵也不能排列成行,我軍可利用有利的地形,待漢軍進兵入關口後,先抄小路斷其糧草,同時堅守陣地,不出兵交戰,並出奇兵斷掉他們後路。這樣使他們進退兩難,又無糧草供應,不用幾天,定能滅韓信。”但是陳餘認為,對如此薄弱的兵力不打,會遭其他諸侯的恥笑,所以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

且說韓信派人刺探趙軍情況後,就大膽地在井陘口附近安營紮寨。然後,先在部隊裏挑出兩千輕騎,讓他們每人帶上一麵漢軍的旗幟,從山路悄悄地潛伏到趙軍軍營附近,並命令說:“這次交戰,我這裏會引趙軍傾巢出擊,你們趁機把趙軍的旗幟拔掉,換上我軍的旗幟。”又派一萬人馬開出營寨,麵向趙軍、背向河水排開了陣勢。趙軍見後,都嘲笑韓信不會用兵布陣。天亮後,韓信率隊出戰,並邊打邊退,故意引趙軍遠離軍營。趙軍見狀,果然出動全軍追擊。而韓信事先派出的兩千人馬,趁機衝入趙營,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換上了漢軍的旗幟。

韓信率隊把趙軍引到背水的軍陣之中,韓軍見沒有了退路,個個拚死作戰,雙方交戰許久都不能取勝。趙軍見狀想收兵回營時,卻發現營地裏全是漢軍的旗幟,頓時軍心大亂。漢軍趁勢兩路夾擊,大敗趙軍,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和李左車。事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為兵家大忌,可將軍卻反其道布陣,這是為什麼?”韓信說:“大家可記得兵書說‘必須把軍隊置於險境,士兵才能奮勇作戰,然後才可能絕處逢生,獲得勝利’,以當時的情形,如果將士們都認為打不過還有逃生之路的話,怎麼能製止敵兵呢!”諸將領更加佩服韓信了。

韓信將士兵置於險境,激發了士兵求生的鬥誌,士兵奮勇作戰,才得以絕處逢生。但是,這種做法隻能用於特殊情形。韓信如不派騎兵偷襲趙軍營寨,對全盤心中無數的話,也不會貿然用此計。足見韓信智謀過人。

智慧是無價之寶

有人說,智慧比寶石的價值還高;也有的人說,智慧的價值勝於世上已開采的全部黃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隻要能好好地利用就能夠成就大事。智商的發揮對於分析紛繁複雜的事實,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畢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一天,他的一個在縣衙中管事的朋友,請他到縣衙門去一趟,原來是剛剛上任不久的黃知縣的大印不翼而飛了。

知縣懷疑是獄吏胡某偷的。此人生性貪財,常徇私枉法。為此知縣對他進行過斥責,故而胡某對知縣心懷不滿,為了報複,胡某與掌印的人交了朋友,並趁此人外出之機,盜走了大印。

案發後,知縣將貼心的部下叫來商議,都覺得很棘手,因為胡某沒有留下任何證據。若是將他抓起來,他必定矢口否認;逼得過急,他就會把大印丟掉,那時也無法證明他有罪。這樣不僅大印找不回來,而且丟印的責任還須知縣承擔,輕則罷官,重則定罪。但如果把胡某請來,好言相勸,胡某也不可能承認是自己所為。因為他深知知縣執法嚴明,對作案人切齒痛恨。為此,知縣和部下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但還是無計可施。最後,隻好把號稱智多星的畢矮請來幫忙。

畢矮聽說黃知縣是個清廉的官員,於是他滿口答應全力幫忙。畢矮沉思片刻後,對愁眉不展的知縣說道:“大人不必再擔心了,依我之計,你明日起開始稱病,三日內不見客,不升堂,不批文。三天後,我自有良策拿回縣印。”知縣聽了滿心歡喜,連連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