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求生存,一著不讓搶抓市場——營銷管理變革
該企業傳統的主導產品為工業鍋爐。進入市場經濟以來,由於各地工業鍋爐企業大量重複建設,導致了工業鍋爐生產能力遠遠大於市場需求。就企業內部環境而言,1997年的改製隻是走了一個形式,企業並沒有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製,至1999年,企業主產品工業鍋爐市場已經嚴重萎縮,訂單嚴重不足,開工率不足30%,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麵對嚴峻的經營形勢,公司及時召開了全廠職工大會,提出了“為求生存,一著不讓搶抓市場;緊縮開支,齊心協力渡難關”的口號,統一了大家的思想認識,樹立了“全廠圍繞市場轉、生產圍繞銷售轉、內部圍繞生產轉”的管理思路。並及時調整營銷戰咯和策略,通過量本利分析和邊際貢獻分析,製定了合理的產品價格政策和營銷承包政策;進一步調整充實了營銷隊伍,提出全企業任何部門、任何人都必須服從銷售這個龍頭的需要;強化了營銷基礎管理工作,加大了對重點用戶、重點項目的跟蹤力度。通過一係列有效措施,2000年企業銷售取得了比1999年增長64%的良好業績,並獲得了良好的企業聲譽。
(2)激活機製,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人力資源管理變革
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體製僵化、冗員過多、機製不活。1999年該企業在冊人員約1400人,其中有上班不幹一點事的,更有長期不上班工資照發的,嚴重影響了其他員工的積極性。為了徹底改變這一不合理現狀,公司在1999年底果斷地進行了勞動用工製度的改革:首先,對在冊人員進行了統一清理,凡不上班的人員除經鑒定符合勞保條件的轉勞保外,其餘一律清退,解除合同;其次,對在崗人員進行縮編,具體做法是先核定部門職能,根據職能估算工作量,再根據工作量確定人員編製。
富餘人員對象主要是兩種:一是勞動技能、勞動表現較差的,二是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富餘人員對象由各車間、部門通過測評打分自行排定,報企業批準;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老職工,原則上必須分流,如車間、部門仍要留用的,由車間、部門提出書麵申請並闡述理由後經全體中層幹部無記名表決,超過2/3票數則可留用。富餘人員的分流去向主要有三種:一是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統一實行離崗休養,其待遇相當於退休;二是距法定退休年齡長於5年但不足10年的統一實行留職定補,具待遇相當於退休工資的60%;三是廠內待崗,進入再就業中心(設在勞動部門),待遇為本地區所規定的最低生活標準。以後廠內用工,優先在待崗和定補人員中競聘錄用,三次競聘不上的即行解除合同。
用工製度改革以後,企業又建立了末位淘汰機製,企業每年下達各車間、部門的末位淘汰指標,綜合考評最差者(主要考評產量、質量、安全、成本及現場管理)即進入再就業叫中心待崗,所缺人員在原待崗人員中競聘;對公司中層幹部進行全麵考評(主要考評幹部的“德、能、勤、績”四個方麵,考評以工作業績為主,結合職工民主評議、幹部互評和公司主管領導點評進行),每年淘汰兩名,綜合考評最差者即行免職。勞動用工製製度和幹部任用製度的改革,特別是末位淘汰機製的建立,使企業在保證絕大部分幹部、職工隊伍穩定的同時實現了動態化的管理,激活了企業的經營機製,調動了公司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
通過有效地倡導企業管理變革,該企業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從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到今天蓬勃發展的企業,其經驗值得其他企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