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製藥公司的總裁,在他上任之初,公司的規模還很小,業務也僅僅限於國內。但在他任職11年裏,即將退休的時候,公司已成為世界性的大公司了。他用了什麼秘訣,讓公司如此快地走上發展的軌道的呢?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他剛上任的最初幾年,主要集中力量研究工作,推動研究計劃,搜羅研究人才。
然而,這個公司在研發方麵一直都不占優勢,這位總裁終於意識到,公司絕不能再花5年時間去做別人5年前就已經在做的事了。於是他當機立斷,重新調整了自己和公司的發展方向。結果不到5年,該公司就已在兩項新計劃上高居領先地位了。
接著他又將這家公司發展成為了國際性的大企業。在當時,瑞士的製藥業——向執世界之牛耳。他仔細分析了全世界藥品消耗的趨勢,斷然判定健康保險和大眾醫療服務將來必定是刺激藥品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他配合了某一國家的健康保險的發展,大踏步地打入了國際市場,而且沒有卷入競爭的漩渦。
在任職的最後5年,他又集中力量製訂了一項新策略,以配合現代醫療製度的改革,這種製度正在很快地把醫療變成一種“公用事業”。
在這種製度下,病人看病,醫生開處方,而費用則由政府、非營利性醫院及社會福利機構(例如美國的藍十字會)負擔。
這項政策的製定正逢他退休之際,成功與否需要繼任者的努力。但是他的要事優先的管理策略已經為繼任者打開了良好的局麵。
作為總裁,要在任期內做成一件這樣非比尋常的工作已非易事,而這位先生在職10多年,竟然做出了3項重大決策,同時還把公司發展成實力雄厚的世界性企業。德魯克分析這位總裁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能每次隻專心做好一件事。
一個人如何能夠完成這樣多的大事,而且是這樣艱巨的大事,“秘訣”盡在其中:每次隻集中精力幹好—件事。而結果是,他們所用的時間總比別人少得多。
然而有些人卻做得很吃力,實際上卻—事無成,原因有三:
(1)他們低估了完成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
很多事情都不會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順利,總免不了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因此,一個真正聰明的管理者,會懂得將意料之外的事,做到在意料之中。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對時間需求的估計寧可有餘,而不可不足。
(2)一般的管理者總喜歡趕工,而趕工的結果,總不免使進度更加落後。有效的管理者不願賽跑,他們按部就班,穩定前進。
(3)一般的管理者喜歡同時著手幾件要事,結果對每一件事,他們都無法獲得足夠的最低整塊時間。隻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事情也都跟著受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