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三節千古一帝康熙(1 / 3)

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三節千古一帝康熙

曆史反光鏡

康熙是清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一生功績卓著、貢獻頗大,是清朝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他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禦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膽略過人,平三藩、戰沙俄、收台灣,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位期間,發展經濟、弘揚文化、消除時弊,最終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被譽為“千古一帝”。

康熙即位時隻有8歲,14歲親政,16歲除鼇拜,在位61年。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麵積約1300萬平方公裏。

打理江山

康熙為清朝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1.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鎮福建。

1637年,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大將軍”的旗號,聯合廣東、福建、陝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的武裝勢力共同反清。20歲的康熙皇帝臨危不亂,采取果斷措施迎戰。經過八年奮戰,康熙一舉平定了三藩之亂,解除了藩王坐大、威脅朝政的隱患。

2.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趁勢東進,侵入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了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

3. 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康熙親征漠西的準噶爾部,打敗噶爾丹。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4.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清軍入關後,又跑馬圈地,不利於農業恢複。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時,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複生產。為促進農業生產,康熙還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生產得以恢複。

5.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興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等。後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了高峰。其中,康熙的承德避暑山莊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6.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很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律曆淵源》、《清文鑒》、《全唐詩》、《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多部典籍。

好學敏求

康熙可以說是帝王當中,最勤奮學習的一個。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多倫會盟時,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每每圍場狩獵時,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

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讀“四書”時,“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也得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康熙即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穌會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一麵傳教,一麵傳授西方科學知識。康熙朝有一批“外教”,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據說,這位湯若望對康熙繼承皇位還有幫助。順治臨終前曾谘詢湯若望繼承人的問題,湯若望以玄燁出過痘為由,推薦三阿哥玄燁。康熙向這些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麵的知識,並頗為著迷。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他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地幹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製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卻無所作為。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愈,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藥到病除。因此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裏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翻譯成滿文和漢文。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