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聖君明主 第一節孝行傳世的漢文帝
他們就是著稱後世、為世人所稱讚的“明君”。
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想要一個完美的皇帝更是不可能。他們的一個命令、一種喜好往往能牽連到全國人民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做個好皇帝簡直就是一種刻苦的修行。柏楊先生曾經尖刻地說過:“世人因受順調分子和傳統宣傳的影響,差不多都有一個觀念,曰‘天子聖明’。”認為凡是當皇帝的,無不天縱奇才,神妙非凡。論聰明、論智慧、論學問、論道德都是第一流的,或者都是頂尖的。
聽到這種說法,天下人都緘然。難道受了那麼多年的壓迫、奴役還不過癮,非得要用個“聖明天子”的名目來軟自己的骨頭嗎?其實說句公道話,如果現代人遇到他們這樣的“上司”,未嚐不是一件幸事。明君養賢臣,說的就是這個理。他們畢竟堅持了自己的“職業操守”,不管為家還是為國,都兢兢業業地盡著自己的責任。在他們統治之下,政治昌明、經濟富足、百姓安樂。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樣的政績值得肯定和嘉許。而用現在的觀點看來,一個公司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亦足矣。
好的領導人,“心胸”重要,“方向”值錢,“謀略”不可少。
曆史反光鏡
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和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統治曆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而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文帝的孝行。一個封建帝王能事母至孝,非常不易。
說起來,文帝還算是個比較“幸運”的皇帝。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最初被立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病死。呂產、呂祿等聚兵長安,妄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盟,共同誅諸呂。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奪取北軍於內,殺盡諸呂,史稱“周勃安劉”。
諸呂被滅以後,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家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決了。而呂後執政後,幾乎把劉邦的兒子滅了個幹淨,隻剩下了文帝劉恒和淮南王劉長。而劉長母親家的親戚為人比較嚴厲,有了呂後的前車之鑒,大臣們很害怕再重蹈覆轍。比較之下,還是代王劉恒的綜合指數比較高,因此便擁立他為皇帝。
漢文帝劉恒是劉邦庶妻薄姬所生。薄姬是吳(今江蘇蘇州市)人,本為魏王豹的王妃。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成了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布。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春風一度之後便生下了劉恒。劉邦專寵戚夫人,薄姬基本上就沒再被寵幸過。她為人謙和,與世無爭,這正是她沒有遭到呂後“報複”的一個原因。
恩威並施,鞏固皇權
漢文帝並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
即位後,麵對盤根錯節的宗室勢力及不斷壯大、日益驕橫的諸侯王,文帝深知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因此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的有功之臣。公元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琊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恒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周勃因為擁立漢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漢文帝放在眼裏。而漢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漢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便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漢文帝便答應了。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漢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漢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漢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