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踐行低碳生活是人類的自我救贖 參考文獻(2 / 3)

張哲、李寧靜:《77國集團與中國小組強烈反對丹麥協議草案》,《廣州日報》2009年12月10日。

南國早報:《哥本哈根大會“終場哨聲”艱難吹響》,《南國早報》2009年12月20日。

南國早報:《哥本哈根大會“終場哨聲”艱難吹響》,《南國早報》2009年12月20日。

劉啟文:《解振華嚴辭拒絕 中國不接受強製性減排指標》,《中國產經新聞》2007年12月14日。

溫家寶:《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曆史進程》,《人民日報》2009年12月19日。

趙誌瑩、俞桂霞:《發達國家應為全球氣候變暖承擔曆史責任》,《德州日報》2009年12月13日。

福州日報:《氣候大會中國高調“發聲”》,《福州日報》2009年12月17日。

新華社:《哥本哈根峰會上演“冷戰”:發展中國家不滿《京都議定書》遭擱置 130餘國代表退會抗議》,《財經日報》2009年12月16日。

劉立燦:《明槍暗箭指向中國》,《環能中國》2009年12月15日。

李鐵錚:《中方駁斥所謂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共治”提法》,《京華時報》2009年12月13日。

陳文仙:《中國官員建議將人口問題寫進哥本哈根成果文件》,新華社2009年12月11日。

任奇:《潘基文呼籲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達成協議》,《中國日報》2009年12月4日。

黃山:《施瓦辛格呼籲不必坐等協議達成》,新華社2009年12月16日。

孫玉慶:《巴西總統:氣候變化談判立場與中國完全一致》,《中國日報》2009年12月18日。

付敬、李婧:《溫家寶強調“基礎四國”需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協調》,《中國日報》2009年12月18日。

歐葉:《溫家寶密集會晤各國領袖斡旋 呼籲有效推進談判》,《中國日報》2009年12月17日。

李澤娜:《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閉幕 達成無法律約束力協議》,《中國新聞》2009年12月20日。

廖穎:《聯合國氣候大會在達成〈哥本哈根協議〉後閉幕》,《經濟觀察》2009年12月21日。

劉萍:《浦發銀行成功試水碳金融》,《國際商報》2009年7月23日。

梁鋼華:《廣東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推進節能減排》,新華社2008年12月24日。

張玉玲:《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光明日報》2009年12月17日。

新華社:《我國宣布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目標》,《都市快報》2009年11月27日。

網易探索:《網易對話非洲烏幹達氣候變化見證人奧克萊女士》,《網易探索》2009年12月11日。

肖凡:《世界自然基金會敦促富國承諾支持窮國適應氣候變化》,聯合國電台2009年12月14日。

賈峰:《節能減排 政府必須先行》,《人民日報》2007年9月20日。

蔡守秋、莫神星:《探討我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生命環境》2009年1月11日。

賈峰:《節能減排 政府必須先行》,《人民日報》2007年9月20日。

北京市房山區工業局產業發展科:《關於鼓勵退出“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北京市房山區工業局2008年3月10日。

中國環境經濟智庫:《美國排汙交易經驗》,《環境經濟》2008年3月25日。

錢伯章:《全球一半碳減排項目在中國 清潔發展機製為我國能源企業創造30至50億美元商機》,《市場報》2009年2月2日。

胡明剛:《夏堡:一位環保大使的綠色情懷》,《綠色中國》2008年3月3日。

趙曉麗、楊娟:《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汙染物排放》,《中國經濟學教育》2008年7月29 日。

隋明梅、顧陽、雷漢發:《保定: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國電穀”》,《 經濟日報》2009年3月18日。

方秀文、陳葉:《“百萬陽光屋頂發電計劃”杭州起航》,《杭州日報》2009年10月12日。

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保》2009年10月22日。

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保》2009年10月22日。

賈峰:《節能減排 政府必須先行》,《人民日報》2007年9月20日。

陳勇:《南極冰芯:地球二氧化碳濃度65萬年來最高》,新華社2005年11月25日。

世界氣象組織:《1998-2007年是記錄上最熱的十年》,世界氣象組織2007年12月13日。

儲東濤:《低碳經濟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現代經濟探討》2010年4月14日。

王炤坤、陳忠華:《山西采煤每年損失12億立方的水資源》,新華社2006年2月24日。

樊慶文、馬詠梅、王冬梅:《現代工業係統基礎》,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頁。

石建勳:《盡快調整高碳經濟模式》,《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1月30日。

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保》2009年10月22日。

陸誌明:《提高資源績效仍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東方早報》2006年3月3日。

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保》2009年10月22日。

劉明康:《高耗能行業貸款增速低於平均增速》,《中國投資谘詢》2009年12月22日。

吳曉青:《積極探索開展低碳產品認證》,《人民日報》2009年11月3日。

金起文、於海珍:《“高碳能源”條件下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經濟參考報》2009年8月26日。

程曦、周襄楠:《引領全球先進低碳技術發展方向——訪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指導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何建坤》,《清華新聞》2009年11月23日。

王萌、何雨芯:《四川廣元災後引進低碳元素促高效重建》,《中國新聞》2009年8月29日。

張曉仁、蘇廣宇:《美國潔淨煤技術發展現狀》,《潔淨煤技術》2001年第3期。

張蓮蓮:《國內外潔淨煤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煤碳資源》2004年8月7日。

張靜:《英國爭做煤炭清潔技術“領跑者”》,《 中國潔淨煤信息》2009年6月6日。

楊笑:《不產生汙染氣體氫燃料電池船在阿姆斯特丹首航》,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12月11日。

民盟中央:《關於加快我國太陽能開發與利用的提案》,《中國政協新聞》2010年2月10日。

國家經貿委:《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要點》,《環境與發展》2000年9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