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中,又穿過一條長長的綠藤蘿纏繞的走廊,還沒鬧清是怎麼回事,車就駛過一座木質仿古橋,到了淹城腹地。
綠和靜,是這裏的主題。那綠是撲麵而來的,即便數暈了頭腦,也鬧不清其中有多少種樹的葉子。它們的綠帶著春夏之交的新鮮稚嫩,在路兩邊閃爍,好聞的氣息融化在空氣裏,清涼溫潤,直淌入肺腑,讓人精神一振,突然間就心明眼亮起來。靜,是鳥兒的鳴叫聲襯托出來的,不知道有多少隻鳥兒,誰也看不見它們躲在哪些葉子下,隻能聽見它們的叫聲,嘰嘰複嘰嘰,啾啾複啾啾,這個沒唱罷那個又登場,曲折婉轉沒個停歇。它們是在爭論淹城的建造者到底是誰?還是在重現古時各國之間紛亂的鬧劇和戰爭場景?當然,也許它們根本不理睬這些陳年舊事,隻是在說些家長裏短的瑣碎閑話?可惜,我聽不懂它們的語言,便隻陶醉於這綠和鳥鳴營造出來的輕鬆美好的氛圍裏,麵帶微笑,愜意於心。
等看見那三座蓋滿雜樹野草的荒涼土堆,心又一下子沉重起來,不知怎麼排遣突然生出的冷意與憂傷。都說紅顏多薄命,容貌絕代、聰慧伶俐又多才多藝的淹城公主百靈,生在那樣混亂多戰的年代,自然也沒能逃脫這樣的宿命。那發誓要與她相親相愛攜手共白頭的留城王子,隻不過是為了通過她拿到淹城的護國之寶白玉龜,一旦東西到手便棄她而去。百靈的香消玉隕,一說是留城王子所殺,然後淹王厚葬,為迷惑盜墓者修了三座墳墓。一說是不明真相的淹王一怒之下所殺,且分屍三段,也就有了如今被稱為頭墩、肚墩、腳墩的墳墓。這兩種死法都讓人心生疼痛與悲涼,如果選擇,我更願意相信前者,一個女子,被愛情欺騙已經傷透了心,就不要再讓她失去親情了吧。
不太喜歡子城河上那座仿古的黑色九曲橋,盡管它看起來和河麵上嶄新碧綠的荷葉很相配,雎鳩這個詞作為它的名字也很別致,但因為據說百靈公主就是在這裏和留城王子一見鍾情,才導致了最終的悲劇,我對它有了成見。倒是很喜歡從雎鳩通往子城的那條黃花小徑。那些花兒應該屬於菊科,開的稠密而熱烈,就像它們吸食了大量的陽光後又釋放出來一樣,明亮而燦爛,把我之前鬱悶的心都照的開朗了。
子城是淹城的中心,淹君殿原本在此,是他處理朝政和生活的地方,如今荒涼一片,除了坍塌了的古城牆和那口竹木古井,別的什麼也沒有,沒有舊宮殿的殘垣斷壁,也沒有重建宮殿的金碧輝煌。我低頭,在荒草間慢慢行走。想象當年留城王子帶兵用火攻破了淹城,淹王命喪城河底,留城王子也於混戰中丟了性命,這恐怕是對他們不得民心的統治方式的懲罰,一個朝代就此覆滅。“淹”字在古代是長久吉祥的意思,建造淹城並為它起名字的人遠去了,它卻長久的存在下來。轉眼幾千年過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此繁衍生息,保護它,或是破壞它。不管它經曆了什麼樣的滄桑與變遷,它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的形製都不曾改變,是古代城市文明的活化石,是現代園林的始祖。
一路而來,三河三城裏都沒見著大型新修的複古建築,有的隻是畫龍點睛一樣的零星景致,掩映在綠樹叢中,恰到好處的講述與它們本身相配的傳說故事,瑤嶺鍾聲、孫武草堂、龍泉之水、石雕白玉龜、從河底出土的獨木舟、青銅器……每一個景致都讓人浮想聯翩,歡喜,憂鬱,或悲傷。突然意識到,之前看到的春秋樂園,古街,宮殿,還有那些現代化的遊樂設施,都在淹城遺址之外。這樣的規劃真是萬分明智,令人印象深刻並心生歡喜。就讓仿古的新淹城保持春秋時期的熱鬧與繁華,就讓原本的舊淹城保持曆盡滄桑後的清幽與寧靜。時光不能倒流,曆史不能重複,遺址,隻是遺址,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廢墟上徘徊流連、想像、感懷、嗟歎。多少個人來,就裝走多少個淹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