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鬆開手,你可以擁有得更多 得到的不等於不失去,失去的不等於沒得到(3 / 3)

每個人都有在意的東西,這些東西就像人生中的魚鉤,讓我們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入心靈之後,我們不斷地負痛掙紮,卻很難擺脫這枚“魚鉤”。相反,如果你能做到放下,設計再精巧的魚鉤也不能使我們上鉤。

海玲擁有規模不小的企業。她擁有丈夫細致入微的愛,但童年時父母離異帶給她的創傷讓她一直難以釋懷。生了孩子後,她發現自己得了產後抑鬱症。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用了很多方式,她始終沒有能夠調節過來。再加上一直忙於事業,也就擱置了起來,隻是偶爾感到嚴重時吃點兒藥。兒子的青春期反應到來的時候,海玲的抑鬱發作也到了崩潰的邊緣,有強烈自殺傾向的她,再次找到了心理醫生。

導致海玲嚴重抑鬱的心結是:

1. 別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讓她顫抖;因為她覺得自己的額頭上貼著“父母離異”的標簽。這個標簽帶給她無數的折磨,也無時無刻不讓她在內心體會著孤獨和仇恨。

2. 這麼多年來的創業,讓她擁有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她感覺自己的心依然像一隻斷線的風箏,找不到落腳的地方。事業、愛情,都無法彌補從小缺愛的缺憾。她變得脾氣暴躁、心裏發慌,經常用外表的強大來掩蓋內心深處的自卑和脆弱。

3. 在她的眼裏,父母隻是需要照顧的“老人”。她無法在內心真正原諒他們對她的拋棄。盡管她承擔了贍養他們的責任,但是就連他們的名字,都會讓她全身發抖,更不要說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4. 她發現,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僅開始逆反,而且兒子臉上的冷漠表情讓她的內心充滿了絕望。這樣一代一代相傳的痛苦,何時是個盡頭?如果這一切都無法改變,那麼成功的事業又有什麼意義呢?

找到抑鬱的源頭,心理醫生進行了有針對的治療。醫生告訴她:如果不想將這份不原諒傳遞下去,就應該在這一代作一個了斷。她一直在用一種不原諒的方式報複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幸虧生了我”這是她心裏想說的話。這道檻過不去放不下,就永遠攥在她手裏。放下垃圾,放下內心對他們所有的計較、憤怒,才能快樂。

後來,海玲嚐試著從平心靜氣地麵對父母開始,慢慢請他們吃飯,給他們買衣服,真正從內心關心他們。她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忙了,更累了,但比以前更快樂、更踏實了。

和海玲不同,一些人想得到更多,但是又怕失去已經到手的;一些人想到了放棄,但是又怕再也沒有機會得到;一些人希冀陽光燦爛的明天,但是又念念不忘陰雨連綿的昨天;一些人渴望美好的未來,但是又羈絆於眼前的小利……人生就在這樣的猶豫、不舍中起起伏伏,好似機會就在眼前,卻總也抓不住,人生之路因此多了更多的歎息。

其實,要擯棄這種不舍的想法,學會徹底放下,隻要心無旁騖,專注於一個念頭和目標,就可以做到。

百丈禪師的一個弟子向老師問道:“如何才能成佛?”大師說:“放下!放下你一切執著於成佛的念頭,放下你總是執著於成佛的那顆心。”對這則公案詮釋最好的是一個登山者,這個登山者在一次登山中,首次不使用氧氣,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當他下山後,人們紛紛問他成功登頂的秘訣時,他說:“這沒有什麼秘訣,我知道大腦是一個重要的耗氧源,科學家曾告訴我們:各種思想在大腦中相互撞擊時,竟要消耗我們吸入全部氧氣的40%。所以,為了減少對氧氣的消耗,我隻有向前走這一個念頭,至於其他的任何想法我把它們統統從腦子裏拋掉,沒有了任何的雜念,我就等於放下了一個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輕鬆地向前,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