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手中握一把沙,你的手握得越緊,沙子漏得越多越快;相反,如果稍稍鬆開一些手,留在手中的沙子反而更多。一個人隻有懂得了放棄的真意,才能理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放下,不是為了喘口氣
一天上課時,老師叫學生在第二天每人帶一個大口袋,並讓他們去蔬菜店買一袋馬鈴薯。學生們都覺得老師的要求很奇怪,但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
回到課堂上,老師說:“你們可以拿一個馬鈴薯,在上麵寫上你不可原諒的人的名字和得罪你的日期。寫好後把它放進袋子裏,不管走到哪裏和做什麼都得帶在身上。”
大家都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就紛紛拿出馬鈴薯寫上不可原諒人的名字和日期。
馬克不一會兒就放了5個馬鈴薯在自己的袋子裏:那天瑪麗說他剛剪完的發型很醜,還有休斯打了我的頭,約翰不讓我抄他的作業……我不會原諒他們的,馬克心裏默默地說。
就這樣過了一周,大家不管到哪裏都背著大口袋。第二個周一回到學校,馬克的袋子裏已經有50個馬鈴薯,他感覺好沉,帶著也很累。
上課了,老師問:“你們是不是覺得背著這個袋子很累呀?”
同學們都說:“是!”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老師接著問。
……
大家沒有回答。
“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它放下呢?”
“是呀!”同學們高興地回答。
每個人的背上都有這樣一個袋子,裏麵裝滿了每一次被傷害後的怨恨,每一次被誤解時的氣憤,每一次被指責後的煩惱,還有欲望、回憶、未來、奢望、失敗、痛苦……不但裝著這些東西,你還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以後好加倍地“回報”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加倍地“得到”自己渴望的東西。
這個口袋會隨著歲月的流轉越裝越大,也越來越沉,不但影響了趕路,也影響了心情,最後甚至壓得自己直不起腰來。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不僅壓在背上,更是壓在心裏。總是加重內心的重荷,長此以往,即使增加的一片羽毛,也會變成“最後的一根稻草”。
人們的憂鬱正是緣於此。正是因為總是放不下那些煩惱、痛苦、傷心、壓力等各種負麵情緒,才給了它們不斷累積的機會,直到最後的一根稻草出現,人終於滑向了憂鬱的泥潭。如果能夠及時將這些負麵情緒放下,盡量縮短它們在心裏存留的時間,那麼就能夠給心靈一個暢通的空間,不至於被負麵情緒徹底堵死。
所以,拿得起還要放得下。光拿得起不懂得放下,就會讓自己不堪重負;隻懂得放下而不懂得適時拿起,人生就會是偏安一隅,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廣博和遼闊。
古語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人隻有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
很多人之所以深感壓力重重,生活不盡如人意,人際關係緊張,工作難言滿意,除了技術上的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懂得放下。欲望太多,所以深感壓力重重;盲目攀比,所以覺得不盡如人意;隻想得到而不願付出,所以人際關係緊張;欲速則不達,所以難言滿意。
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偶爾的放下會讓人們感到來自心底的暢快和輕鬆,但總是難以維持,總是在匆忙的追求中又被壓力、煩惱、擔憂、生氣、傷心等擠得無處存身。所以,放下,不是為了喘口氣,然後再匆忙地扛起來,而是徹徹底底地放下,不僅從身上放下,更要從心裏放下。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是一名釣魚愛好者。一次,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魚兒在咬鉤之後,通常因為刺痛而瘋狂地掙紮,越掙紮,魚鉤陷得越深,越難以掙脫。就算咬鉤的魚成功逃脫,那枚魚鉤也不會從嘴裏掉出來,因此釣到有兩個魚鉤的魚也不奇怪。由此,阿德勒提出了一個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