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歸因理論,就是指人普遍有防衛歸因的情況,個人常把成功歸諸於自身內在的特質,而把失敗歸之於外在的客觀環境。與別人發生衝突時,傾向將過錯歸咎他人,以保護個人的自我尊嚴。結果不但失去了自知之明,而且在這樣的推諉中漸漸迷失了自我的本性。
一天淩晨,王先生接到了兒子王克的電話:“爸爸你殺了我吧,我受不了了。”王先生不明就裏,隻好強作鎮靜安慰兒子。原來,兒子又失戀了。
王克長得眉目清秀,1.7米的個頭,戴一副窄邊眼鏡,話語輕柔,思維跳躍。初中時他喜歡上一個女孩,向對方表白後,被拒絕。“她嫌我矮,令我自卑。”到了高中,王克向他喜歡的每一個女孩表白,屢受打擊,因此情緒低落,成績隨之下降。好不容易上了大學,結果還是無法獲得喜歡的女孩子的芳心,每每以失敗告終,王克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王克覺得,自己一次次失敗,就是因為自己個頭太矮,家庭條件不好,而且不太像個男人。進而開始怨恨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副好長相,沒有給自己一個富足的家庭。他越來越堅定自己的這個想法,開始和父母疏遠,在學校自暴自棄。
王先生很擔心兒子的狀況,於是強行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醫生指出了他的問題所在: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能承受任何的挫折,而且總是找客觀原因,逃避自己的責任。
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王克在不斷反省。他看到了很多不如自己的同學,而且他開始認識到女孩子拒絕自己,並不完全是因為長相和家庭條件。而且父母對自己的教育總是鼓勵為主,這就使得自己對出現的問題和失敗沒有準備和足夠的承受能力。從第一次戀愛受挫起,就一蹶不振,陷入了惡性循環。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加強心理鍛煉,開始嚐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
後來,王克雖然還沒有交到女朋友,但是整個人陽光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
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人家犯錯或者發現自己有過失,便做出深刻的反省,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有這種學習能力才能成就真正的學問。
要做到自我反省,首先要道德自知、明辨是非,就是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其次,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即使不是自己的錯,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機會;最後,培養每天總結的習慣,回顧一天,進行總結,提出問題,給出改進的方法。
宋代理學家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正是我們最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