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篇 13.庫爾斯克戰役〈1943〉——坦克大顯身手的重量級戰役(2 / 2)

德軍士兵進行攻擊

德軍的北線進攻

在北線,蘇軍的炮擊也讓德軍的進攻比計劃推遲了2個半小時,在幾十分鍾的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第9集團按照原計劃開始了進攻。

當時莫德爾為了能夠把蘇軍的注意力從德軍的主攻方向上引開,於是就先在左翼以3個步兵師實施佯攻,結果被蘇軍阻止住了。

而在主攻方向上,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雙方經過激烈的戰鬥,他們突破了蘇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裏。可是在兩翼,蘇軍仍然頑強地堅守著陣地。

到了7月7日淩晨,德軍又一次發動了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裏,戰鬥是異常的激烈,德軍這一次攻入了市區,但是最後都被頑強的蘇軍趕了出來,而蘇聯空軍最後經過激戰,奪取了庫爾斯克北部地區的製空權,從而給德國地麵部隊造成了很大的威懾。

蘇軍部隊開往前線

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8日,德軍雖然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蘇軍仍然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堅守住了陣地。在波內裏城內,德軍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後終於占領了大半個波內裏。可是城市內的一些重要據點,還是由蘇軍占著。

7月9日莫德爾以300輛坦克向蘇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還是一無所獲,此時德軍的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經耗盡殆盡,莫德爾被迫在10日轉入防禦。

德軍南線的進攻

當德軍在7月23日和蘇軍脫離接觸之後,斯大林便要求蘇軍立刻發動反攻,但是朱可夫認為經過連續的艱苦戰鬥之後,在發動攻勢前,蘇軍應該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休整,這樣蘇軍就把進攻的日期最終確定在了8月3日。

8月3日淩晨5點,蘇軍近萬門大炮齊鳴,大量的炮彈傾卸在了德軍陣地上,炮擊持續了了兩多小時,最後以一陣“喀秋莎”火箭炮的齊射作為結束,之後坦克和步兵又開始發起了攻擊。

在8月11日德軍也已經集結完畢了,而且還補充了充足的彈藥和燃料,曼斯坦也開始反攻,而這個時候,蘇軍的坦克部隊還處於追擊狀態,各部隊之間非常分散,而且步兵和炮兵經過好幾天的激戰,彈藥和燃料都已經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蘇軍對德軍的進攻居然沒有察覺。

就這樣,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17日,雙方都遭受了巨大損失。

◇知識拓展◇

“喀秋莎”火箭炮

一戰爆發後,苦於飛機裝備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國人便想在飛機上安裝大威力的航空武器。

在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誌“k”字。結果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就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命名為“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