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公正讓你苦惱讓你憂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完全不現實的想法:一切都必須是公平合理的。
在這一想法的引導、支配下,很多人的一舉一動總在尋求公道和正義。一旦感到失去了公平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會憤怒、憂慮或者失望,就會借助一些比較常見,但又十分消極的抱怨,以發泄內心的不滿。“這世界簡直越來越不公平了”,“如果我不能這樣做,你也沒有權利這樣做”,“我會這樣對待你嗎”等等。
多麼愚蠢的想法和舉動。
其實,你無窮無盡地兜售著“不公平”的抱怨,在苛求公正中浪費自己與他人的大量時光是十分不明智的。
強求公正是一種注重外部環境的表現,也是一種避而不管自己生活的辦法。強求公正的人總是根據別人的行為,衡量自己的得失。支配他們情感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別人。也就是說,如果你因為未能做別人所做的事情而煩惱不已,你就已經在受別人的擺布了。而每當你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時,你就是在玩愚蠢而危險的“不公平”遊戲。
比如,在公路上開車時,一輛車把你擠到了路邊,你也要去擠他一下;一個開慢車的人在前麵擋你的路,你也要趕上去再擋他一下;迎麵的來車,開著大燈晃了你的眼,你也一定要打開自己的大燈,晃他一下,心理上才感覺平衡、舒服一些……
不難看出,你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因為別人違反了你的公正觀念,而在拿自己的性命賭氣。
不要認為強求公正的現象現實中並不多見。隻要稍加留意,你就會在自己和別人身上,發現許許多多相類似的“渴求平等”行為的縮影。
比如,抱怨有些人工作不多,報酬卻比你高許多; 有些人能力明明比你差一大截,卻大受上司恩寵而得以晉升,以及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前後一致,始終如一。愛默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味愚蠢地要求始終如一,是心胸狹隘的弊病之一。”
倘若你堅持始終如一的以“正確”的方式做事,一條線劃齊就很可能掉進“苛求公平”的陷阱。
在這個陷阱中,你將別人的行為看得比自己的更為重要,不由自主地依據別人的標準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奮鬥,如此一來,隻怕你永遠不可能開創自己的生活,更難見屬於你自己的那片藍天。
當然,客觀地講,尋求公道不是什麼錯誤行為。但是,如果你因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味追求正義和公道,未能如願便消極處世,這就構成了一種誤區,一種錯誤行為,一種阻礙你成功的障礙。
苛求公正的直接不良後果,往往是極具破壞力的“自我挫敗”。因為這些行為會讓你脫離現實,將你引向一種幻境。
在幻境中,你可以自命清高,為自己的正直沾沾自喜,自以為高人一籌;你可以將一切問題歸咎於不公平的人和事,不必為自己負任何責任,並且也為自己的惰性找到了理由——好像未能根據自己的選擇來生活的原因,是由於這些不公平的人和事;在抱怨不公平時,你可以玩弄些小伎倆,讓自己有理由不采取一切行動,“他什麼都不做,我也不做”。既然一切都必須是公平的,所以你的報複行為在無形中也就合理化了,這也是許多人之所以對“尋求公正”的心理和行為戀戀不舍的原因。
其實,你根本沒有必要將一切問題都歸罪於不公平的現象,它更不值得你鍾情迷戀。
人與人之間總是會有所不同,存在這樣那樣的差距,不公正現象的存在也是客觀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無論怎樣抱怨、煩惱、憤怒,都是徒勞,也不會由此改變自己的境遇。亞當斯說過:“以為根本沒有公正的人,是愚蠢的;以為人人都公正,則更為愚蠢。”
如果你想擺脫“苛求公正”的枷鎖,摒棄這種不良心理,消除這一誤區,就必須如醫生治病那樣,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見成效。“苛求公正”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世界上存在著不公正現象,而在於你對這些現象所持的態度如何。
因此,你首先應該避免總是提及別人,不要總是拿望遠鏡瞄著別人。隻要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別人比來比去,或者總以別人的境遇作為衡量自己幸福、成功與否的標準,你就會覺得周圍的不平等現象是多麼無所謂,更不會因“不公平”而煩惱不堪。
另外,將你所見到的各種不公正現象全部列出來,將這些現象作為你采取切實行為的出發點,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重要問題:“這些不公平現象會因為我煩惱、憂慮、憤慨而改變或消失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要小看這些看似令人沮喪的否定答案,正是它,可以逐步消除使你煩惱的誤區心理,使你可以輕鬆跳出苛求公正的心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