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正確的止痛藥——對自己的身體負責!(2 / 2)

目前,國內常見的解熱止痛藥有去痛片(有的叫正痛片、索米痛)、阿斯匹林、安乃近、布洛芬等,而最常用的是去痛片和安乃近。發熱、頭痛、神經痛、痛經、風濕痛等是最多發的病症,那麼,此時應當選擇哪種解熱止痛藥呢?是去痛片抑或是撲熱息痛?首先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國內外解熱止痛藥的市場消費概況。據美國1993年統計,解熱止痛藥中以撲熱息痛的消費量最大,占美國非處方解熱止痛藥市場的40%,也就是說人們不到醫生處開方而按需自己購藥,其中撲熱息痛一種就將近購藥總量的二分之一;英國也是如此,超過二分之一,占52%,我國撲熱息痛消費量卻僅占20%。美國的阿斯匹林市場消費量高達42%,中國僅為18%;中國市場以安乃近消費量為最大占38%,而國外僅為8%,占第二位的是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均各占20%,而外國這兩種藥消費量隻有2%~3%。在解熱止痛藥的消費上,國內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這就不能不提到這類藥的毒副反應。國內消費量最大安乃近,可引起顆粒細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時給小兒注射安乃近,可引起虛脫。去痛片(含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消費量也極可觀,但是,氨基比林已被證實有致癌作用,對肝腎均有毒性,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限製或禁止使用,非那西丁對腎髒、視網膜、血紅蛋白有害,“止痛藥腎病”主要是由非那西丁引起的,此藥在國外也被限製和禁用。鑒於上述,安乃近、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在國外極少應用是理所當然的了。阿斯匹林最大缺點是對胃刺激性大,藥呈酸性,可能誘發消化道潰瘍和胃出血,還可引起後果嚴重的菜耶氏綜合征。國外應用此藥較多,它們並不是用來解熱止痛,而主要是用來防治他們的多發病——心腦血管疾病,據報告,長期小劑量服用可使心腦血管減少30%以上。與上述解熱止痛藥比較,撲熱息痛的優點較多,它解熱效果確實,毒副作用小,因而國外消費量較大。國內還沒有充分認識這一點,仍然按照老傳統,應用毒副作用較多、已被逐步淘汰的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安乃近等品種。出現這種情況,除了上述認識上的原因外,更重要一點是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的複方製劑中含有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服用去痛片後可感到一種欣快感,不少人因此成癮,這確實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撲熱息痛又名乙酰氨基酚,也稱醋氨酚。應用後藥效發揮較快,治療劑量十分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每天服用此藥不許超過39克(約合我國的8片),我國規定一天量不得超過20克(4片),療程在10天之內是安全的。但是,該藥也和其他藥物一樣,如應用超大劑量,每天超過8~15克,或長期服用,也可出現肝髒損害,應加警惕。撲熱息痛有注射劑、滴劑、栓劑、片劑、口服溶劑等,它是國際上產量最大、應用最廣、臨床上最基礎的解熱止痛劑,為世界各國藥典所收藏,全球每年消費量達3萬噸以上,主要消費區集中在發達國家。我國撲熱息痛年產量並不少,達6000噸,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國內隻能消費一半,另一半出口了。我國的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總產量8000餘噸,幾乎是自產自銷。由此可見我國解熱止痛藥市場產品結構存在嚴重問題,已引起有關醫藥專家的極大關注和憂慮。為此,他們大聲疾呼,必須盡快改變目前解熱止痛藥不合理的市場產品結構。